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助力团建,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作用,持续深化“三下乡”品牌,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0日至7月14日,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三支部带领青年大学生前往建瓯市东安村开展了一场以“探访风雅建州,擎画振兴蓝图”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促进乡村发展,为建瓯市的美好未来贡献青春力量。
建瓯市是“千年酒城”、“中国笋竹之都”,是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安村坐落于建瓯市区东部,距离城区3公里,靠近浦南高速,松建高速,京台高速,已逐步成为建瓯乃至闽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实践团在东安村知青林场
晨曦初露,古韵悠长,实践团漫步于建瓯古城,穿梭于古宅与博物馆之间,细细品味着建瓯古代建筑的匠心独运,领略建瓯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之振兴,更涵盖文化之复兴、生态之和谐与社会之全面进步。随后,实践团来到建瓯市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暨刘葆彝故居。中共闽北临委的建立是闽北乃至福建省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福建省的革命低潮已经过去,从此,福建革命进入了武装暴动、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屏土地革命、实行红色武装割据的新阶段,迎来了革命的新高潮。时光积淀,红色回忆已成历史,红色精神却始终镌刻于建瓯人民的血脉当中,塑造着不畏艰险、不忘初心、吃苦耐劳、敢拼敢闯的民族品格。日影西斜,实践团转战至双龙戏珠酒业文化公园。在园内,实践团全面了解建瓯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创新,体验酱酒发酵酿造的过程。

吴院长给实践团成员讲解建州历史

实践团参观建瓯市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

实践团参观东南酱酒文化馆

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讲解酱酒酿造技术和历史
净村之举,惠泽民生。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东安村,三支部带领实践团成员穿梭村道进行清扫工作。随后,走进图书室,分类整理书籍,让知识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午后,实践团走进村委会,进行村务调研,了解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通过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到基层村干部需要对接上级十几个部门的相关工作,还要负责当好惠民政策的“传声筒”,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村民知晓政策、得到政策、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为村民解忧,为老百姓办实事,可以说日常工作十分繁重。深入了解东安村的情况,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惠泽民生”的内涵,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实践团在整理村图书室

施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东安村
直播为媒,电商兴农。晨光中,三支部带领着学生们踏进了东安村的实验农田,亲手体验农作物的播种与耕耘,体验农耕的不易与喜悦。之后,指导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们开展直播,学生激烈讨论,希望通过镜头将这份乡村的淳朴与希望传递给远方的观众。第二天,在东安村的直播基地里,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在直播间售卖中草药以及农产品,让更多人见证了乡村的活力与潜力。

实践团在进行直播前的准备

实践团在进行直播
陶艺传承,匠心独运。建瓯作为福建省的陶瓷重镇,东安村的陶艺基地更是以陶艺制作为主,形成了具有东安村特色的研学项目。实践团深入体验陶艺项目,并与村委及陶艺老师交流,深刻体悟陶艺之韵,激发了成员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珍视。之后,她们作为志愿者,协助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发挥创意与想象,塑造出一件件充满童趣的陶艺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与展现。

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完成陶艺作品

实践团在陶艺研学基地
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实践担当时代重任。三支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将社会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专业认知和宣传相结合,协同育人。引领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知识回报社会,用心灵感受责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生活中,在扎根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