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分量,藏在让乡土重焕神采的每一步里,更写在让中华文明的烟火气在田埂间代代相传的坚守中。党的二十大为这幅乡村图景勾勒出清晰脉络,而“扎根中国大地,投身强国建设”的信念,正需要在乡野间找到生长的土壤。8月6日至13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信息与智慧交通学院“E芯人·信创乡村振兴促进团”带着这份初心,走进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山水间,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桥,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相遇。
南口研IP绘蓝图,蛟湖探本蕴新思
“E芯人·信创”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南口镇政府开展座谈交流,聚焦蛟湖村形象IP设计与活动开展规划深入探讨。座谈中,双方围绕蛟湖村形象IP打造重点交流:如何立足村庄自然禀赋与文化特质,将地域标识(如蛟湖景观、民俗故事等)融入IP设计,使其既具辨识度又承载乡村内涵。同时,就后续活动开展路径交换意见,强调需结合乡村实际需求,策划兼具传播力与实效性的项目,助力蛟湖村品牌推广与发展活力提升。此次座谈为双方协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明确了方向,为蛟湖村特色发展注入新思路。
座谈结束后,“E芯人·信创”乡村振兴促进团随即走进蛟湖村,开展实地走访察看。团队沿着湖畔步道细致调研,记录村落肌理、自然景观特色及本土文化印记,重点采集蛟湖水体风貌、古村建筑、民俗传说等鲜活素材。这些一手信息将为蛟湖村形象IP设计提供具象支撑,让IP既能呼应地域特征,又能传递乡村温度。同时,团队结合实地情况,进一步细化活动开展思路,确保后续规划贴合村庄实际。此次走访为推动蛟湖村特色发展筑牢了实践基础,下一步工作正稳步推进中。
巧绘擂茶IP卷 赋能乡村振兴篇
“E芯人·信创”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将乐村落,在深挖将乐擂茶知识、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的同时,更将IP形象设计作为激活文化价值的突破口,让这碗千年擂茶有了“会说话的新面孔”。围坐于桌旁,将乐“乐说青年”细细拆解擂茶的“生存密码”时,促进团成员已在脑海中勾勒起IP形象的雏形,思考如何将擂茶元素融入乡村文旅IP,吸引更多人走进村落,带动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从食材的“在地性”到产业的“延展性”,从文化符号到增收载体,促进团在擂茶知识的学习中愈发清晰也明白这碗茶不仅是手艺,更是村落文化认同的根脉——而文化振兴,正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保护它的文化根脉,激活它的产业潜力,正是让将乐村落既留得住乡愁,又挣得到未来的关键——而这,也正是乡村振兴促进团此行的深意:让千年茶香,成为撬动村落发展的新支点。
温坊重温誓词志,红典赋能振兴行
“E芯人·信创”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中央红军村温坊村,在红色沃土上以初心叩问使命,用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党徽前,团员们列队肃立,右拳高举,“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响彻村落。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更是锚定“红色领航振兴”的初心承诺——要让当年红军守护的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随后,团队围坐一堂,细读温坊战斗里“村民冒死送情报”“红军舍粮救乡亲”的故事。泛黄的战地日记、斑驳的支前扁担,都在诉说着“军民同心”的鱼水情。从重温誓词坚定信念,到研读故事找振兴路径,促进团在温坊村读懂了一个道理: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旗帜,更是乡村振兴的“富矿”。
三下乡的脚步停在将乐县的山水间,但青春与乡村的联结才刚刚启程。从南口座谈勾勒蛟湖IP的创意蓝图,到深挖将乐擂茶知识、探寻乡村振兴路径,再到温坊村用红色基因锚定振兴方向,“E芯人·信创”促进团的每一步,都在将“纸上蓝图”转化为“田间实践”,把“青春创意”变成“乡土动能”。党的二十大指引的乡村振兴路,从来不是抽象的命题——它是蛟湖村IP里藏着的民俗温度,是将乐擂茶映出的文化希望,是温坊村红故事中延续的精神力量。
山水为证,初心不改。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实践历练,更是一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未来,“E芯人”将带着乡野间的收获继续前行,让智慧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时代长卷中,写下属于青年的生动注脚。
编辑:朱志杰
排版:杨雅欣
审核:刘佳渝 柳燕妮 许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