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信息与智慧交通学院“E芯人·遥感稻卫”社会服务践行团

发布时间:2025-07-21   浏览次数:10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信息与智慧交通学院“E芯人・遥感稻卫”社会服务践行团,秉持“科技赋能、服务基层”宗旨,深入南平浦城县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从博物馆探寻农耕文明的根脉,到田间地头践行科技助农的使命,团队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溯源农耕文明,锚定科技服务方向

 浦城县博物馆的“稻作文明展区”,是团队实践的起点。泛黄古籍中先民“观天象、测墒情”的智慧,锈迹耒耜所承载的“靠天吃饭”的艰辛,尤其是清代《浦城农书》里“稻瘟频发,十收不足五六”的记载,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与团队钻研的“AI识稻瘟”技术所针对的难题不谋而合。从先民的经验积累到如今的科技手段,从人工巡查到无人机遥感,从凭感觉施药到数据化精准防治,科技服务的本质始终是助力农民减少损失、提高收成。此次博物馆之行,让实践团更加坚定:技术唯有扎根基层,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

 


深入乡村一线,精准对接农民需求

 团队走进乡村,与村民深入交流,精准把握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针对村民担忧的雨水多易引发稻瘟病问题,队员们借助无人机拍摄的稻田影像,向村民展示稻田长势,标注出东边湿度偏高的重点监测区,并承诺定期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于村民好奇的无人机遥感和AI识别技术,队员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其能提前发现稻株细微变化、指导精准用药的优势,让村民轻松理解和使用新技术。社会服务践行团带着从博物馆里汲取的初心,把科技的种子播进乡土,让智慧的养分顺着这温暖的对话,慢慢浸润进每一寸稻田。


立足田间地头,践行科技助农使命

 带着从博物馆领悟的初心和乡村收集的需求,团队深入浦城县“诗画稻田”示范基地。操作无人机升空,通过多光谱镜头获取稻田影像,形成“稻株健康热力图”;在地面,队员们依据AI识别出的“疑似病株”坐标,到田垄间仔细核对,拍摄病斑细节以优化模型。

从“看懂”土地的历史,到“读懂”农民的需求,最终“守护”稻田的丰收——“E芯人”用行动诠释着社会服务的真谛: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工具,而是扎根泥土的种子,唯有深植基层,才能结出助农的硕果。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完成了稻田的病虫害监测,更收获了一份“基层服务清单”,正如信息与智慧交通学院院长林少丹所说:“社会服务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技术在基层生根,让青年在服务中成长。”金色稻浪翻滚,见证着“E芯人”的承诺,未来,“E 芯人・遥感稻卫”社会服务践行团将继续以遥感技术丈量乡村土地,用AI 智慧守护每一季丰收,让青春的脚步始终与基层同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



编辑:朱志杰

排版:杨雅欣

审核:刘佳渝 柳燕妮 许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