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剖析报告框架

发布时间:2015-12-02浏览次数:835

专业剖析报告:专业剖析主报告不超过5千字,文字简练、概括,突出结果性、结论性、特色性的材料,要突出该专业的亮点,充分反映该专业的办学特色或教改特点,在反映专业建设成效的同时,应查找专业建设中还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或思考。佐证性材料、成果以附件形式附后,过程性材料也可以案例形式表现。

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主要内容框架如下: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调研

1.专业沿革、专业概况

2.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职业岗位群分析

体现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对接、主动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调研类别与对象,调研重点内容与调研结论各是什么?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确定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构建

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分析)基础上,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炼与内涵、特点概括

实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等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学结合,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进行教学组织实施、课程体系等支撑的佐证分析。

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课程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科技、生产发展、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注重专业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将行业企业文化及对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课程标准建设。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转变传统的强调知识传授的课程理念,建立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于一体课程教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全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理论实训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3.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

建立与全面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考试结合、模拟仿真与现场考试结合、终结性与过程性考试结合、静态与动态(笔试与口试)结合、专业考试与能力评估结合、课程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整体性评价,开展以技能竞赛的形式代替核心课程和核心能力项目的考试改革试点,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教学团队知识、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

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

3.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比例较大,“双师”素质比例较高

4.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结构合理(来源、数量、素质、兼课时数)。

5.专任教师教科研情况良好,社会服务能力强,并有一定的显性成果。

6.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经费有保障。

六、教学条件建设

1.每个专业有若干个深度融合的企业,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状态良好及保障机制完善。

2.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生产性实训比例较高并逐步加大。

3.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4.注重实训基地环境的职场氛围和职业文化建设,发挥实训文化的育人作用。

5.图书资料、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好。

6.教学专项经费投入有保障并不断增长。

七、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在学院总体制度框架下,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相适应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情况良好。顶岗实习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主要管理流程和主要质量监控手段。推进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自我检查、评价和改进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形成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应结合专业特点、招生方式、培养形式,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探索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八、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1.本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环节、内容、参与形式及成效。

2.本专业有哪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利用的。

3.本专业的合作企业中,紧密型合作(或深度融合)有哪些,分别是哪些企业。

4.本专业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5.能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及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承担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承担企业横向课题,为社会和社区服务。

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1.招生情况:招生分数、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

2.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质量(数据来源:第三方),就业保障机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好,

3.学生职业能力:“双证书”获取率、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创新创业成果。

4.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成效。

5.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示范辐射效应。

6.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荣誉,专业在行业企业同类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十、专业建设特色

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本专业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有哪些。

从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成长成才、社会服务等方面总结专业建设13个特色。

十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分析。

十二、今后建设思路

针对问题提出今后建设思路。

本专业三至五年内的发展重点与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