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代码:460301)
2、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460104)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代码:460305)
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代码:460306)
5、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00203)
(一)培养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二)学历层次:大专
(一)入学要求
入学要求即为招生对象,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3年,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一)专业群与技术链
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数控一代”、“智能制造”等国家、福建省重大战略,培养交通机械制造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输出技术服务、支撑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专业群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福建省机电产业高端的人才需求,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服务技术链,覆盖了工程机械与制造领域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了工程机械等高端机电工业产品从“前端设计、中端制造、末端服务”的生命全周期管理,同时末端服务信息可以改进设计、促进生产。专业链与岗位链、技术链高度契合,如图1所示。
图1交通机械与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逻辑图
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专业群构建“基础共享课程+核心独立课程+拓展互选课程”的课程体系(见图2),体现“底层共享、中层渗透、高层拓展”的三层架构体系,群内专业具有基础相通的属性。共建共享共用课程、实训、师资等资源,能够开展模块化、结构化教学。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电气系统实训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省级赛训基地、沃尔沃东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互联网+智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可支撑五个专业共同开展社会服务、促进产教融合(见图3)。
图2 机械与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课程体系图
图3 机械与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共享实训体系图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机械与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工业自动化电气设备生产、自动化系统工程、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电工电器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修理人员、机械加工、制造工艺、数控机床操作技术,计算机绘图和CAD/CAM软件应用、工程机械品牌的售后服务人员、技术服务与营销人员、交通工程建设施工设备组织与管理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机械零件的绘图、设计、制造、工艺编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工程机械性能检测与故障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和技术支持、机电一体化设备技改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群各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 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 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掌握绘制机械图、电气图等工程图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公差配合、机械加工等技术的专业知识。
掌握电工与电子、液压与气动、传感器与检测、电机与拖动、运动控制、PLC控制、工业机器人、人机界面及工业控制网络等技术的专业知识。
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单元的运行与维护等机电综合知识。
了解各种先进制造模式,掌握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以及制造自动化系统、制造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了解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相关国家标准与安全规范。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
熟练使用常用计算机办公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的相关应用软件,能用一般工程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材料基础、机械制图、AUTOCAD、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等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掌握本专业所需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进行机械工程运算的能力;
具有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等方面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掌握数控编程与加工(含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加工中心)的基本知识;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能正确选择加工刀具和夹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熟悉机械制图、掌握电气制图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掌握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
掌握电气控制的基础知识;
掌握电机传动的知识;
掌握PLC控制的基础知识;
掌握传感器的选择及运用知识;
掌握液压与气动方面的基础知识;
熟悉工业机器人辅具设计、制造的知识;
掌握工控机、触摸屏等上位机的知识;
熟悉弧焊、点焊的基本原理;
熟悉数控机床操作应用及电气接口知识;
掌握机器人工作站基本维护知识;
掌握工业机器人与周边设备的通讯知识;
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的基本知识;
熟悉产品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电工工具的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变压器及电动机的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掌握电气控制设备电气控制原理图、接线图的读图、配线、安装工艺和调试等知识
熟悉一般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的设计和故障检修内容。
掌握供配电工程技术中的基本知识及电气设备的应用
熟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基本知识
熟悉并掌握电原理图与PCB板图的设计、绘制、封闭和检测知识
具有计算机、单片机(嵌入式)和PLC等控制设备的编程规则与编程技巧
掌握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单元的运行与维护等综合知识。
(5)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了解所要从事本行业的基本工作内容及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工程机械机械结构的知识、液压系统知识、电气系统知识、工程机械电气原理的绘制、使用电工、电子常用工具和仪表。
掌握工程机械总成及系统检测、维护、调试的原理
掌握工程机械总成及系统故障诊断、修理及工艺编制的方法
掌握工程机械维修方案制定、运行状态数据分析的方法
掌握工程机械安全防护的知识
掌握港口机械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掌握港口机械设备检测维修、安装调试的方法
掌握港口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和智能技术应用的知识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能识读各类机械图、电气图,能运用计算机绘图。
能选择和使用常用仪器仪表和工具,能进行常用机械、电气元器件的选型。
能根据设备图纸及技术要求进行装配和调试。
能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和调试。
能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和维修。
能对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制造单元进行运行管理、维护和调试。
(2)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具备工程识图、绘图的能力;
具备基本的机械设计与加工能力;
具备数控机床操作与数控加工编程的能力;
能熟练地进行数控机床加工的程序编制,掌握一种以上CAM软件;
能熟练地操作一种数控机床,操作达到高级工水平;
能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
能进行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编制。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能读懂机器人自动线机械结构图,液压、气动、电气系统图;
能够绘制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基本电气原理图
会使用电工、电子常用工具和仪表;
能对PLC控制系统进行基本维护;
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CNC应用能力。
能拆装、维护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电气系统;
能使用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对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进行仿真;
能熟练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现场编程;
能够使用现场总线组建工业网络;
能够编写基本人机界面程序;
能组装、安装、调试常用工业机器人及其辅具;
能基本看懂机器人自动线相关外文操作手册;
能够撰写机器人工作站技术文档;
能进行工业机器人产品应用和销售。
(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具有一定的电气工程图制图和识图的能力;
具有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熟练操作和使用能力;
具有自动化仪表的选型、安装和维护的能力;
具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电气自动化设备组件调试、设备联调、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力;
具有电气自动化设备技术改造能力及售后技术服务等能力;
具有一定的英语翻译、技术文献资料收集与查阅能、继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本专业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及常用方法人能力。
(5)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
具有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工程机械总成及系统检测、维护、调试的能力
具有工程机械总成及系统故障诊断、修理及工艺编制的能力
具有工程机械维修方案制定、运行状态数据分析的能力
具有工程机械安全防护的能力
具有分析和掌握港口机械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能力
具有对港口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安装调试的能力
具有对港口机械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智能技术应用的能力
4、课程证书
4、课程证书
(1)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
(2)福建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B证书
5、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中级电工
(2)高级电工
(3)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4)AutoCAD制图员
(5)电工作业证
(6)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7)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8)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9)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10)数控车工(中、高级)
(11)三维CAD应用工程师
(12)工程机械修理工(中、高级)
(13)工程机械操作工(中、高级)
(三)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详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交通机械与智能制造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类型 | 课程名称 | 课时 | 学分 | 开设学期 | 必修 | 选修 | 备注 | |
专业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A)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48 | 3 | 1.2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48 | 3 | 3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2 | 2 | 4 | |||||
高职英语 | 128(线上32学时) | 5 | 1.2 | |||||
高等数学(模块A) | 60 | 3.5 | 1 | |||||
职业语文 | 34 | 2 | 2 | |||||
体育与健康 | 第一、二年级周学时2 | 4 | 1.2.3.4 | |||||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 | 32 | 2 | 2 | |||||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 48 | 3 | 2 | |||||
信息技术应用拓展 | 32 | 2 | 2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32 | 2 | 2 | |||||
专业群职业能力课程 | 专业群专业基础共享课程(模块B) | 机械制图 | 64 | 4 | 1 | |||
电工技术基础 | 48 | 3 | 1 | |||||
电子技术基础 | 64 | 4 | 2 | |||||
金工实习 | 28 | 2 | 2 | |||||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 | 64 | 4 | 4 | |||||
专业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C) |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 3 | 48 | 3 | ||||
工厂供配电技术 | 48 | 3 | 3 | |||||
交直流调速系统 | 48 | 3 | 5 | |||||
液压与气动技术 | 48 | 3 | 4 |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48 | 3 | 3 | |||||
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 | 56 | 3.5 | 4 | |||||
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 | 56 | 3.5 | 5 | |||||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 64 | 4 | 5 |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与应用 | 64 | 3 | 5 |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 | 64 | 4 | 4 |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 | 32 | 2 | 5 |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与管理 | 32 | 2 | 5 | |||||
电气控制技术 | 64 | 4 | 3 |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 48 | 3 | 2 | |||||
机械制造材料基础 | 56 | 3.5 | 7 | |||||
机械设计基础 | 48 | 3 | 3 | |||||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 56 | 3.5 | 3 | |||||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 56 | 3.5 | 4 | |||||
工程机械智能监测与管理 | 32 | 2 | 4 | |||||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测与维修 | 32 | 2 | 4 | |||||
工程机械底盘检测与维修 | 64 | 4 | 3 | |||||
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 | 64 | 4 | 4 | |||||
工程机械动力系统检测与维修 | 64 | 4 | 2 | |||||
专业群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D) | 机器人创新技术 | 32 | 2 | 3 | ||||
综合布线技术 | 32 | 2 | 5 | |||||
机电设备质量安全管理 | 32 | 2 | 5 | |||||
市场营销 | 32 | 2 | 3 | |||||
CAD/CAM软件及创新应用 | 40 | 2.5 | 4 | |||||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三维建模 | 32 | 2 | 4 | |||||
专业英语 | 32 | 2 | 3 | |||||
工业产品逆向设计 | 32 | 2 | 5 | |||||
增材制造技术 | 40 | 2.5 | 5 |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32 | 2 | 4 | |||||
工程机械营销 | 36 | 2 | 4 | |||||
工程机械创新创业实务 | 36 | 2 | 4 | |||||
课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E) | 形势与政策 | 40 | 1 | 1.2.3.4.5 | ||||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 32 | 2 | 1 | |||||
就业指导 | 12 | 1 | 5 | |||||
军事理论 | 36 | 2 | 1 | |||||
船政文化 | 32(线上16学时) | 2 | 1 |
注:专业群专业基础共享课程,可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选择课程模块(课时可不同)。
专业群各专业根据具体情况加强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对接。学生获取技能等级证书可以申请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奖励学分,经过学校认定后,存入学生学分银行,用于转换部分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分。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等具体办法按《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执行。本专业群中各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下表所示。
专业群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序号 | 证书名称 | 依托课程或实训环节 | 备注 |
1 | 高级电工 | 高级电工强化训练、电工与电子技术、PLC | |
2 | AutoCAD绘图员 | 机械制图、AutoCAD实训 | |
3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实训、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 |
4 |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实训、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 |
5 | 数控车工 |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实训 | |
6 | 三维CAD应用工程师 | 机械CAD/CAM综合实训、CAD/CAM软件及应用 | |
7 | 工程机械维修工等级证书 |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测与维修 工程机械底盘检测与维修 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 工程机械动力系统检测与维修 | |
8 | 工程机械操作人员证书 | 工程机械操作训练 | |
9 | 电工作业证 |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实训 | |
10 | 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课程综合实训 | |
港口起重机械操作工 | 特种车辆操作训练 |
根据专业群培养目标要求,各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指导思想,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应在职业行动及多样性的思维操作中完成,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多次完成自主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使学生获得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针对工作任务进行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应由传统的以期未考试为主的“一元评价”,转向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建立一个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体系。
(1)专任教师队伍配置要求
培养具有一定的技术服务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具备良好“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需要出发,各专业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的构成要求如下:
①专业带头人
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以上水平,有一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5年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历,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一定影响力。具备运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的设计的能力;具有主持和组织实训实习条件建设、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制定教学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库的能力。
②专业骨干教师
讲师或工程师以上水平,有一定企业实践经历和3年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历。富有创新协作精神,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设计和实施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主持和参与高职教材编写、教学标准制定、课件、案例、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习题题库、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
③“双师”素质教师
讲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并具有工程师或技师以上水平,有企业顶岗实践经历、能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等形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并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设计开发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能承担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开发、实训指导书编写的工作。双师型总数占专任教师总数80%及以上。
专任教师
具有本科及以上,系统承担过1门及以上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全部讲授工作。并到企事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6个月以上。能承担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开发、实训指导书编写的工作。
(2)兼职教师队伍配置要求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实训课的企业兼职教师必须满足以下任职条件:
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的业务经验和生产管理经验
机械类课程的兼职教师应该具有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等机械相关专业学历,熟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配合等相关知识,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电气控制类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具有机电、电气或电子等相关专业学历,熟悉电气电子电路、51单片机控制、PLC等控制知识,精通电工电子测量设备的使用,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气压液压控制类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具有机电、气压液压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熟悉机电自动化设备的气路、油路的控制系统及各种气液压阀的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机电设备维修维护类兼职教师应具有五年以上相关的工作经验;熟悉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机电设备机械电气的设计理论,熟练掌握机械电气维修的相关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
为了保障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服务社会,必须建立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一系列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围绕专业群的一般专业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实施模型教学、计算机仿真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拟操作教学和真实设备教学而进行建设的。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还可面向社会服务,对学生、学员进行技术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各专业的实验室教学设施详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场所,专业群各专业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借鉴企业的模式经营和管理,按照人才培养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创新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各专业的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详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对于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都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是:首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其次应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以项目化教学来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中,选择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境;第三应通过对各学习情境中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的描述,来规范课程所要求的内容;第四应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完成课程的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评鉴与考核。
公共课按学院统一制定的的课程标准,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后实施。专业课的教学标准由专业任课教师编写,并经专业带头人审核后实施。
(1)建设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等学习资源。将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实训工单、题库、视频等教学资料上网,在网络教学信息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2)推进教材建设,教材选用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式、案例式、活页式等新型教材。并积极推进符合地区特点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编写符合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为使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的开展,编制专业课程引导文,实训工单等教学资料。
(3)在实验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突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利用实物、模型、声像多媒体资源开展教学。
(4)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通过组织参观,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学校,将课堂搬进企业,拓展学习平台。
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囊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积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环节,积极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全过程按“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知识→专项操作实训→职业技能实训→专门知识综合实训→生产顶岗实践→校企联合答辩、考证、综合提高”的思路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
为了突出综合实践环节的建设,我们的教学方法设计思想遵循了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教学法,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行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教法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可以随时在线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素质、高技能、专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教学评价体系也应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应由传统的以期未考试为主的“一元评价”,转向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将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引入“1+X”证书制度考核及评价办法,试点多种证照与课程学分互认转化制度,建立一个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体系。
专业群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如下:
1、“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终结评价是通过期未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对学完某阶段或某个级段的测试和成绩的评定,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而过程评价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可帮助学生提高日常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程的综合成绩由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组成。考试课程的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考查课程的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70%。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学习的平时考查成绩(含课堂考勤、学习态度、作业、课堂互动、讨论等)、课程阶段性考查成绩(含教学单元考查、学习情景考查、项目(任务)教学考查、期中考查等)、课程实训项目考查成绩等。考查课程的期末终结性考核可以报告、大作业、口试、实际操作、提交学习成果、卷面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2、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是采取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却忽视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用相对评价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人的基础和提高幅度,进行纵向比较和评定,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采用相对评价法,淡化评价的横向比较功能,强化评价的初始性、发展性和激励功能,以体现区别对待的个性评价,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与进步幅度,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评价思想。
3、基础评价与“特长”评价相结合
职业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的毕业生面临的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学生会做什么,也就是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就业角度而言,高的考试分数并不代表学生有强的操作技能,而学生拥有一项强的操作技能却足于让他立足于社会。因此,在实训教学环节的实训项目考核以及集中性实训中加大“特长”评价的力度和权重,鼓励学生爱好广泛,兴趣多元。具体做法是在课程教学的实训环节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实习环节引入企业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
1、制度建设
(1)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
选派专任教师分别到校企合作企业锻炼,另外选拔了多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职院校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技术交流,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专任教师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及科研水平、研发能力。
(2)实训车间管理制度
完善实训车间硬件的同时,引企入校,采取企业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同时借鉴交通机械装备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外顶岗实习标准,研制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管理手册,确保工学结合实训的良性运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的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3)学校企业共建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下,根据专业建设的特点,重点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与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相关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完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企业评价”等制度。制定了课程开发规范与课程考核实施办法,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研讨和研究,确保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教学质量。制定了与健全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实训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建设
(1)专业群指导委员会
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构成汇总表
序号 | 姓 名 | 性别 | 学历 | 专业 | 职称/职业资格证书 | 职务 | 工作单位 | 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职务 |
1 | 杨开怀 | 男 | 博士 | 材料学 | 教授/车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 院长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 | 主任 |
2 | 陈文哲 | 男 | 博士 | 机械工程 | 教授/博导 | 原校长 | 厦门理工学院 | 委员 |
3 | 何用辉 | 男 | 硕士 | 电气自动化 | 教授 | 产学研合作处处长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委员 |
4 | 毛行静 | 男 | 硕士 | 装备制造 | 高级讲师 | 校企合作部主任、教研员 |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 委员 |
5 | 苏 晋 | 女 | 本科 | 机电技术 | 高级讲师 | 副校长 | 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 委员 |
6 | 郑振环 | 男 | 本科 | 机械工程 | 高级实验师 | / | 福州大学 | 委员 |
7 | 黄坤城 | 男 | 硕士 | 智能制造 | 高级讲师 | 专业部主任 | 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 | 委员 |
8 | 郑振敏 | 男 | 本科 | 智能制造 | 工程师 | 区域经理 | 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委员 |
9 | 林生凤 | 女 | 博士 | 自动化专业 | 教授级高工 | 经理 |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委员 |
10 | 余运龙 | 男 | 硕士 | 信息工程 | 教授 | 副院长 | 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 委员 |
11 | 林思煌 | 男 | 硕士 | 机械制造 | 高级讲师 | 培训部主任 |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 委员 |
12 | 唐晓腾 | 男 | 硕士 | 机械工程 | 副教授 | 专业负责人 | 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 委员 |
13 | 林峰 | 男 | 硕士 | 机械工程 | 副教授 | 副主任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 委员 |
14 | 李妙贞 | 女 | 本科 | 机械制造 | 总助 | 总经理助理 | 福建多米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委员 |
15 | 甘振强 | 男 | 本科 | 机械工程 | 工程师 | 技术总监 | 福州恩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委员 |
16 | 俞海金 | 男 | 本科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高级技师 | 技术长 |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委员 |
17 | 陈国华 | 男 | 本科 | 数控技术 | 高级工程师 | 总经理 |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委员 |
18 | 郑建斌 | 男 | 本科 | 机械工程 | 教授级高工 | 总工程师 | 福建兴航机械铸造有限公司 | 委员 |
19 | 郑跃胜 | 男 | 博士 | 电气工程 | 教授/博导 | 院长助理 | 福州大学电气学院 | 委员 |
20 | 花能斌 | 男 | 博士 | 材料学 | 教授 | 副处长 |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 | 委员 |
21 | 苏民伟 | 男 | 硕士 | 智能制造 | 正高级讲师 | 系主任 | 福建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系 | 委员 |
22 | 李壮斌 | 男 | 本科 | 机械工程 | 高级工程师 | 技术总监 | 福州问道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 委员 |
23 | 胡毅 | 男 | 硕士 | 工程机械 | 会计师 | 执行总经理 | 福建恒立昌机电有限公司 | 委员 |
24 | 刘子臣 | 男 | 硕士 | 工程机械 | 高级工程师 | 售后服务主任 |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 委员 |
25 | 王翠凤 | 女 | 硕士 | 机械工程 | 教授 | 院长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 委员 |
26 | 邹勇志 | 女 | 博士 | 机械工程 | 博士 | 董事/总经理 | 福州人才集团 | 委员 |
27 | 彭胜敏 | 男 | 硕士 | 工业机器人 | 副教授 | 主任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中心 | 委员 |
28 | 邱益明 | 男 | 本科 | 港口机械 | 工程师 | 技术部 副主任 | 福州海盈港务有限公司 | 委员 |
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把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主动、有效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学校内部形成有机的整体。
在学院“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基础上,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及各教研室依此形式逐级构建更加细化的多层次督导体系,如二级学院督导,专业教研室(室组)的督导。
在人才培养督导体系中我们还增设“社会评价”环节(由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外教育专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以及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组成),形成一条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信息的外部督导渠道,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督导体系从工作计划和组织、教育活动、系统输出的观测点、管理和评价,到各环节的信息反馈,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意见。
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须修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取得的证书,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毕业时应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具体详见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工业机器人技术(3+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7、电气自动化技术(3+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