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第4期(总第59期)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8-04-05浏览次数:795


教 育 信 息


4期(总第59期)

福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教学督导与教育研究所(教务处) 20184

目    录   

【热点话题】

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孙春兰在教育部调研时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奋力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3.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没有人是站在岸上指导的指挥员

【重要文件】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

2.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落实工作的意见》

3.关于2017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

【职教杂谈】

1.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

2.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修改聚焦改革攻坚----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科研创新、教育现代化受关注

3.多主体视角下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实现路径

【福建职教】

1.“互联网+”时代下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省举办

2.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举办

3.省级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热点话题】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新华社北京418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质量发展;决定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使创新成果更好服务发展和民生。

 会议指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先进装备作基础,又要有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升作支撑。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融入其中,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会议确定,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适应产业升级需求,采取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等方式,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度,对企业新招用和转岗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二是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重点强化高级技师等培训。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抓紧研究支持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三是对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四是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技能等级等制度,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按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鼓励凭技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五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兴办职业培训机构。六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七是强化培训质量监管,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完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用更加优质高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素质高、创新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

 会议指出,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有利于更大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民生改善。会议决定,在落实好科技人员股权奖励递延纳税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因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是:对依法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科研与技术开发所创造的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生物医药新品种等职务创新成果,采取转让、许可方式进行成果转化的,在相关单位取得转化收入后三年内发放的现金奖励,减半计入科技人员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减轻税收负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孙春兰在教育部调研时强调: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奋力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32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9日在教育部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孙春兰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稳步提升,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孙春兰强调,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农村地区学生辍学率,消除“大班额”,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有效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孙春兰强调,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优化职能配置,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作风转变,深入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着力破解教育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职成司副司长谢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没有人是站在岸上指导的指挥员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工作研讨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总结新一届行指委三年多来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进一步明确行指委写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奋进之笔的新任务。刚才六位同志的发言,结合不同工作任务, 交流了行指委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听了很有收获、很受启发。前不久召开的职成教年度工作会还专门邀请了交通行指委和食品药品行指委推荐的上海医药集团作为行业企业的代表也做了交流发言, 反响很好。 下面, 围绕做好2018年行指委工作, 谈三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新一届行指委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 “黄金期”,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总体水平进入了世界中上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目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 23万所,开设近千个专业和10万个专业点,每年向社会输送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 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行指委扎实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更离不开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2011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行指委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专家组织,要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十个方面的指导作用。 2010年以来, 经过三次大的调整、换届等, 目前有56个行指委, 委员3000余人,涉及的行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所有门类,覆盖了中高职95%的专业,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合力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2017年, 又成立了新一届外语、教育、艺术设计、文化素质教育、 信息化教学等5个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由教育部直接组建。

 行指委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单位及有关专家,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服务国家战咯做出新贡献

 一是机械、工信等行指委参与研究制订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实施了 “服务 《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服务《中国制造2025》重点观测专业建设” 等特色项目, 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制造业特色的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和产教协同创新基地,加快推进《指南》各项规划任务落地。 二是文化艺术、交通、 石化、农业等行指委通过举办教育成果展演、农业职业教育高峰论坛、组建职业教育国际联盟等形式,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 ,开展了100余个国际合作项目;有色、机械、铁道等行指委牵头实施了5个 “职业教育走出去” 试点项目;有色行指委协同9所高职院校在赞比亚开展了9期职业培训,培训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200多人。 三是电商、 交通、 供销、 卫生等10余个行指委积极开展职教扶贫或承担行业主管部门的定点扶贫、 对口支援项目26 项, 电商行指委与河北省青龙县、 海南省乐东县、 四川省稻城县签署了《重点支持县域电商发展合作备忘录》, 建立了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基地;交通行指委启动了援疆三年行动计划 ,14所国家示范(骨干)交通高职院校援助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二)支持行业发展发挥新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行业指导政策制定。如林业、验光与配镜等行指委积极参与编制行业 “十三五” 规划或行业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交通行指委参与研究起草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卫生行指委参与起草《关于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 加快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等。 二是认真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 各行指委深入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向社会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13个行业职业教育年度报告、38个毕业生就业报告,开展167场职业教育咨询活动,为地方和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提供了参考。

(三)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新机制

 一是持续开展产教对话活动。各行指委不断健全活动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先后举办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论坛、研讨会等活动240余场次,形成了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产教对话的良好局面。 二是推动集团化办学, 在行指委的参与和推动下,全国已组建14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千个科研机构、90%的高职和70%的中职学校, 约3万家企业参与。 集团化办学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三是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各行指委积极承接现代学徒制试点任务,落实了278个试点项目,逐步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如建材、有色等行指委编制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方案,研制了现代学徒制工作规范,开发了综合管理平台, 为校企协同育人、招生就业提供了信息支撑。

(四)参与内涵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参与标准体系建设。各行指委积极参与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国家教学标准建设,发布了中职和高职2个专业目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70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 岗实习标准及1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其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的空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第一个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中职专业目录、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等已经历了一轮或几轮的修订,逐步建立起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二是指导示范专业点建设,机械、旅游、交通等行指委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遴选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邮政和快递、旅游类等 4个大类344个示范专业点, 文化艺术、 民族技艺行指委配合进选了162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三是举办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赛教融合, 坚持 “精彩、专业、 安全、廉洁” 办赛原则,先后举办行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承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75项, 营造了弘扬 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同时,举办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五)拓宽服务领域搭建新平台

 一是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46个行指委共承接了324项任务、1774个项目,预估投入经费23.12亿元。 校企共建28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99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134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牵头立项各类课题1200项,组织课题结题790项。如,行指委办公室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规程研究》课题研究,相关行指委承接37个子课题,形成了覆盖各专业大类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样例。 三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取得行业主管部门支持,行校企共建226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成近2001万余人次师资培训,全面提升了教师 专业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提高指导能力呈现新风貌

 一是形成了动态调整优化机制。食品药品、航空工业等行指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新增设了专门(业)委员会;包装、 电力等行指委及时动态调整、优化人员机构,确保专家力量得到加强。 二是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各行指委重视章程制(修)订工作,完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 印章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形成了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明确了行指委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规范。三是工作方式不断创新。机械、交通运输、文物保护等行指委建设了专题网站和公众号,及时动态更新相关信息,保证了行指委专家沟通顺畅;报关、轻工、商业等行指委,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倡导委员建言献策等方式,提升行指委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机械、工信、食品药品、 交通运输等行指委先后多次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新闻发布会、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等会议上做典型发言,行指委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反映了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参与,充分体现了各行指委的辛勤工作,凝聚着各位行指委委员和专家的心血。在此,我代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并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各兄弟部门、行业组织、 职业院校、有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总结行指委工作,我们体会,有这样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系统谋划发展。教育部党组、行业主管部门党组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健全组织机构,积极主动作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和工作任务,把职业教育摆在行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规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服务产业发展大局。

 二是做好桥梁纽带,深化产教融合。行指委这一工作机制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重要的制度机制创新。行指委由行业部门(行业组织)牵头成立,政行企校研多方参与,连接产业与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一方面, 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落实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另一方面,密切联系职业院校,发挥好行业指导作用,指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

 三是聚焦教育教学,提高人才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实践表明,行指委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落实好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的要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行指委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行指委的行业指导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行指委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措施还有待健全和完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举措还不够实、合而不深,行业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二是行指委的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各行指委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依托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指委专家组织的优势没有得到凸显。研究的内容多为职成司委托的经费项目,行业自主开展,体现行业高度和水平,体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成果和高层次项目还不足,高水平成果和典型案例数量很有限;三是行指委工作的全局性、全面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行指委工作片面集中在开展竞赛、教师培训、规划教材等偏于外在和物化的工作;个别行指委开展工作自行其是,没有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工作,缺乏与教育部、行指委办公室的沟通;个别行指委还曾经举办过较高收费的教师培训和面向参与对象收费的竞赛,个别行指委工作存在行政化的倾向。 四是行指委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各行指委工作情况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水平差距也比较大。有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对行指委工作重视不够,行指委开展工作得到行业的支持不足;有的行指委工作主动性不高,基本不承担行指委工作任务;有的行指委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完成行指委章程的制定工作,据统计,目前行指委办公室仅收到30个行指委的章程备案,没有做的行指委希望今年要把这件事情做完;有的行指委对重点工作抓统筹、抓推进不够,没有开展行业调研分析,没有组织专家研究论证,转手放给几个甚至个别学校去做,导致一些重点工作没有站到国家高度、行业高度。 例如,有的行指委把专业教学标准交给1-2个学校去开发,校标升级为国标, 导致质量不高,推广应用价值不大,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财力。以上点到四个方面的问题,请各位行指委主任委员和秘书长认真对照,查摆各自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改正和创新。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18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1月份,教育部召开了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在会上做工作报告。他指出,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中,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要以问题为导向、 以目标为导向,将其作为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做到七个聚焦。一是聚焦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是聚焦根本任务,系统推进立德树人。三是聚焦人民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四是聚焦提升贡献力,大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五是聚焦激发活力,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六是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七是聚焦保障机制,夯实教育事业基础。陈部长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新的一年,教育战线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狠抓落实的总基点、攻坚克难的总要求、“奋进之笔” 的总抓手,举全教育战线之力办好几件大事。一是把学习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重要历史使命完成好。 二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开好局,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开启新征程。三是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四是推动教育改革再深化、再突破、再出新。 在教育“四梁八柱”初步出台的基础上, 搞好“ 内部装修”,补齐整体制度设计短板,填补整体结构漏洞,扩大改革受益面。五是筹备开好全国教育大会。

 前不久, 教育部召开了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视频会议。 孙尧副部长做了主旨讲话。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大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要突出改革的方向性、前瞻性、协同性、人民性、开放性,书写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会议要求,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要根据教育部党组部署,在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落实好5项 “争先计划” 的基础上,突出4个重点。5项争先计划:一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二是职业教育东西协助行动计划,三是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创新行动计划,四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五是办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行动计划。 突出4个重点: 一是抓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高职瞄准高质量、中职守牢职普比、培训注重补短板;二是抓质量,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聚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好“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战斗队;三是抓继教, 办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 要注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要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面向人人、时时、处处办学;四是抓党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总体安排。 去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 “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 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 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的目标。《意见》指出,一方面,要加快教育治理模式的转变,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着眼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 实行“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等,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为贯彻好《意见》实施,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该《办法》包括总则、合作形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和附则等5章,共34条,明确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原则、实施主体、合作形式、促进措施和监督检查等。

三、 明确写好行指委产教融合奋进之笔的新任务

 同志们,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陈宝生部长在记者会上也强调了职教要把“需”和“求”紧密结合,提出了需要解决的两件事: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

 行指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专家组织,是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作为,调动行业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抓学习领会, 确保新理念新精神落地开花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绘就了宏伟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打出了国家层面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一是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行指委要组织本行业企业、院校专家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政策文件、两会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到落实职成司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上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二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行指委要发挥专家力量,组织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立项研究,形成一批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提炼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今年也是第二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颁布年,各行指委、教指委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宣传好教学成果。另外,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要研究如何实现“人工智能+职业教育”。

(二)抓产教融合, 不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是继续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评价作用,依托行指委等专家组织,继续研究编制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发布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行业和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提供参考。要准确把握各行业需求侧改革的方向,聚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链、 创新链紧密对接。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教对话活动的实效性。总结往年对话活动成功经验,健全活动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引导本行业领域有关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全过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促进校企协同育人。 要借助活动平台,解读行业最新政策,研讨行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交流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本行业相关职业院校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咨询和服务。三是指导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职成司将启动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共建好专业,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面向企业征集并定期集中发布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方案,将委托行指委组织项目论证、实施监督、监管和评价。尝试对校企合作尤其是实习实训开展得好的企业进行认证。四是继续发挥职教集团和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各行指委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探索解决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五是推进具有产教融合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行业优质资源,在大中型企业建立 “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认定一批教育型企业,为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各行业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到职业院校兼职;发挥行指委作用,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为职业院校聘任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三)抓重点项目,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咯

 一是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服务中国制造2025。工信、机械等有关行指委要根据《指南》中的任务目标,设计特色校企合作项目,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发挥示范专业点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装备制造类专业,引领制造类专业发展。要注重具备跨领域融合能力人才培养,各行指委要主动作为,引导制造企业、软件企业与高职院校等多方主体协同推进,加快培养一批支撑智能制造的软件人才。 二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要学习借鉴有色、铁道、农业等行指委的经验,在现有高峰论坛、职业教育走出去、境外技术服务培训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开展合作项目。 将天津率先开展的“鲁班工坊”上升为国家品牌。三是各行指委要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试点项目,带动行业大型企业、职业院校主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实施和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十八个强国”建设。

(四)抓标准实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继续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今年要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颁布一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各行指委要根据承担的教学标准建设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尽可能调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教研机构专家参与标准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完成既定工作任务。二是做好教学标准的落地实施。《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即将印发,行指委要把教学标准实施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结合起来,将解读国家教学标准、指导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有关培训内容,推动职业院校学好标准、用好标准,基于标准、结合实际、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同时,继续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示范专业点建设等项目,推动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教学标准的实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在有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偏离了方向,被企业绑架,我们应该回归。大赛既是职业院校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专业教学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以后举办的赛项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标准和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与要求的融入。

(五)抓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行业指导能力

 一要准确把握定位。行指委要准确把握国家级专家组织的定位,提高站位,当好参谋,发挥优势,破解难题,避免狭隘化、行政化的误区。二要继续健全制度体系。以章程为核心建设各项制度,完善管理约束机制和工作规范。行指委开展的各项工作应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批准,及时向行指委办公室备案。行指委委员和专家要重视作风、行风建设,要坚持清正廉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三要建立行指委专家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吸收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热心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参与行业指导工作。四要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各行指委要根据职责范围,将工作重点放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上来,避免把工作停留在活动、展演、比赛等老套路上,杜绝开展没有实际意义、流于形式的活动,行指委、教指委除承担国家举办的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外,不再单独面向职业院校师生举办各类比赛;要进一步规范教材建设,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工作,明确了规划教材的职责和任务,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将在国家教材委和教育部领导下统一开展,行指委主要参与国家规划的制订和相关教材的审定工作, 同时,结合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的工作要求和国务院组成部门“三定”方案,行业部门和行指委不宜继续组织“规划教材”“推荐教材 ”“行业教材”,而应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有关方面开发反映产业技术升级、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质量教材。 五要加强联络协调。建立与行指委委员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委员对行指委工作的意见建议。注重与兄弟行指委的沟通交流,分享和学习借鉴好的工作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同志们,推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谁都不是站在岸上指导的指挥员,需要行业与教育协力共舞,让我们一起挥浆划船,推动职业教育之舟破浪前行。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神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落实教育部和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度工作要点,围绕各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扎实做好行指委的各项工作,写好职业教育奋进之笔,以实际行 动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迎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


【重要文件】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

 教思政〔2018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和“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法定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现就做好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深刻认识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二)准确把握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尊重规律、注重实效,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夯实国家安全人才基础,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国家安全教育保障。

 (三)全面落实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把国家安全教育覆盖国民教育各学段,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层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重点工作

 (一)构建完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深刻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部牵头制定《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科学设置教育教学的整体架构和主要内容,提出各学段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求,贯彻落实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精神和原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指导纲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各学校要做好教学安排。小学生应了解国家安全基本常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中学生应掌握国家安全基础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应接受国家安全系统化学习训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

 (二)研究开发国家安全教育教材。教育部编制国家安全教材编审指南,明确各学段教材编审原则。在大学现有相关课程中丰富和充实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专门教材。组织修订中小学相关教材,语文、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要强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充分体现国家安全意识。开展优秀国家安全教育教材相关评选和奖励。

 (三)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遴选一批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研究专门机构,设立相关研究项目,为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和相关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结合实际培育建设相关研究机构,组织开展相关研究。

 (四)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结合政治、德育、历史、语文等相关学科内容强化国家安全教育。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规范学生成人仪式宣誓词,增加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内容。充分利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面向大中小学生的系列特色教育活动,确保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心。

 (五)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统筹利用现有资源,鼓励支持各地遴选建设一批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满足不同领域国家安全教育需求的专题性教育实践基地。推动相关教育实践基地改造升级,以适应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实践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地区指导教育实践基地发挥特色优势,通过讲座展览、网上展示、实践体验、书籍资料等多种形式,增强对大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六)丰富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分级分类开发在线课程。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特点,分别编写国家安全教育读本。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组织或参与开发体现国家安全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七)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工作。学校在教师招聘环节要加强对国家安全知识和责任意识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级开展教育行政管理者专题培训。重点培育和选拔一批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名师,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各级教师培训计划中增加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培训内容。指导各地有效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学培训。

 (八)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内设机构进行工作考核、奖励时,要充分考虑其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成绩。把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的重要参考。把学生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及相关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等重要参考。研究提出评价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效果评估。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统筹协调教育系统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各项任务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考核指标、保障措施;要定期研究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主动向上级教育部门、本级党委汇报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业务指导。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国家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组织开展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和中小学教材修订审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开展典型培养、评优评先、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开展教育督导。教育部统筹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将国家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计划,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各地要加强对所在行政区域内学校的督导评价,将督导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专项督导。

 (四)确保经费投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经费渠道,积极支持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建设。

 教育部

201849

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落实工作的意见》

 改进作风 狠抓落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教育部党组日前印发《关于加强落实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教育系统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展现新时代教育系统新气象新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意见》强调,重视落实工作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当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增强做好落实工作的紧迫感,把抓落实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意识,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举措、更高的标准抓好落实工作,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教育新期待。

 《意见》明确,2018年,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狠抓落实总基点、攻坚克难总要求、“奋进之笔”总抓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要求加强落实工作,确保每一项“奋进之笔”都出成果、见实效,交出“得意之作”。一是健全落实责任分工机制。要健全责任链条,明确分级分层责任体系,坚持以上率下,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督一级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落实统筹协调机制。要健全内部沟通协调机制、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工作机制,强化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步骤、政策措施。三是健全落实法治保障机制。要切实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健全落实督查督导机制。要完善自查机制、督查机制,健全督导机制、督查督导工作机构,探索开展重点工作督查绩效评价试点,将督查结果纳入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五是健全落实评估监测机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第三方评价。六是健全落实奖惩机制。对工作落实有力、成效明显的地区和单位,在项目布局、以奖代补、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奋勇争先,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健全通报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对落实不力、弄虚作假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意见》要求,加强落实工作,要全面增强落实本领,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执行力。

关于2017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通报各地2017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有关工作完成情况。

一、《行动计划》

 根据《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7年执行绩效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113号),各地和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2017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一)绩效数据采集

1.各地数据填报情况。

 截至2018315日,天津等31个省份(含兵团)完成数据填报并函报了绩效数据采集汇总表和年度绩效总报告;北京未填报(函报)。

2.行指委数据填报情况。

 截至2018315日,安全等37个行指委完成数据填报并函报了绩效数据采集汇总表和年度绩效总报告;轻工、环境保护、艺术设计等3个行指委完成数据填报,未函报绩效数据采集汇总表和年度绩效总报告;报关、餐饮、公安、航空工业、食品工业、新闻出版、中医药、信息化教学等8个行指委未填报(函报)。

(二)绩效数据分析

1.各地任务(项目)执行情况。

 各地共启动任务1234项,启动率93%;启动项目367个,启动率88%;启动项目实际布点19895个,布点率160%。新疆任务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宁夏等4个省份项目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等3个省份启动项目实际布点率低于70%

 天津等30个省份(含兵团)2017年省级财政投入经费171.3亿元,西藏未安排投入经费,详见附件1、附件2

31个省份(含兵团)已启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西藏尚未启动。北京、上海、宁夏、新疆等4个省份未确定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名单;海南未确定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名单;云南未确定骨干专业建设名单。

2.行指委任务(项目)执行情况。

 行指委共启动任务244项,启动率74%;启动项目241个,启动率79%;启动项目实际布点1245个,布点率69%。包装、广播影视、粮食、煤炭、美发美容、文物保护、邮政等7个行指委任务启动率低于70%;环境保护行指委未启动承接任务;煤炭、外经贸、文物保护等3个行指委项目启动率低于70%;包装、船舶工业、电子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煤炭、美发美容、轻工、食品药品、卫生、文物保护、有色金属、艺术设计类等13个行指委启动项目实际布点率低于70%

 安全等34个行指委合计安排投入经费13.1亿元。民航、农业、铁道、文物保护等4个行指委未安排投入经费,详见附件3

二、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各地诊改工作有关材料报送情况如下。

 截至2018315日,31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成立。30个省份(含兵团)按要求报送了材料;青海省已报送完善后的实施方案,未报送工作规划(2017—2020年)、2017年工作总结以及2018年工作安排。

 北京48日报送了有关材料。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1号),各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情况如下:

1.报送情况。

 截至2018315日,1313所应报数据的高职院校中,有1310所填报了状态数据,报送比例99.8%,其中,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等3所院校应报未报。

2.数据质量与使用。

 数据整理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个别数据异常,主要集中在数据单位不准确,如“元”与“万元”“册”与“万册”,导致“生均奖助金额”“学校经费收入情况”“学校经费支出情况”“生均年进书量”等数据异常;二是部分数据项为空值,主要涉及“毕业生基于不同生源类型的就业情况”“毕业生基于不同招生方式生源的就业情况”“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三是状态数据的分析与诊断功能使用不充分,从登陆情况看,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数据平台关闭前一个月,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日常应用还需加强。

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根据《关于编制和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94号),各地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报)报送情况如下:

(一)省级年报

 截至2018315日,32个省份(含兵团)全部报送了省级年报。

(二)学校年报

 截至2018315日,1338所应报高职院校全部报送了校级年报。

(三)企业年报

 截至2018315日,全国共有30个省份(含兵团)的465所高职院校联系806家企业发布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以下简称企业年报)。海南、西藏等2个省份没有高职院校联系企业发布企业年报。

(四)合规性检查

2018年年报要求提交“计分卡”“资源表”“国际影响表”“服务贡献表”“落实政策表”等五张表格,要求学校法人代表签字后的“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置于首页。经查,西藏、新疆2个省份的省级年报五张表格均未提交;104所院校未提交“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详见附件4)。

五、工作要求

1.2018年是《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各地(行指委)须进一步发挥好统筹、保障和推进的作用,保证承接院校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如实填报绩效数据、凝炼典型案例、宣传建设成效。各地《行动计划》任务及项目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布局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2.各地须全面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年度专项工作经费;加强对省级诊改专委会的指导和支持,完善省级诊改专委会与全国诊改委员会的沟通联络机制;加强对学校诊改工作的指导,落实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适时组织诊改复核;加强省级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应用,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应用。

3.各地和各高职院校要重视质量年报编写工作,落实年报通知要求,保证核心内容不缺项;提高数据准确性,保证数据真实规范。

 特此通报。

附件:(具体信息可自行查阅)

1.《行动计划》2017年各地承接任务(项目)执行情况汇总表

2.《行动计划》2017年各地承接任务(项目)执行情况一览表

3.《行动计划》2017年各行指委承接任务(项目)执行情况汇总表

4.学校年报中未提交“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情况汇总表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412


【职教杂谈】

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

 ——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


 第三方评估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伟大梦想,也是中国人民的梦想。

 在世界教育格局中,中国教育处于何种位置?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我们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

中国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刘利民:第三方评估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党的十九大前夕,教育部党组在《求是》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我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加快。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中国教育现在处于世界中上水平,意味着,我们相比于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影响力还要进一步加大,我们还处于爬坡过程中。

 记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中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称作“中国模式”。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学前教育发展?

 刘利民: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有关科学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不仅在促进幼儿语言、智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补偿的作用,也是有效打破贫困代际循环、缩小社会差距、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人口大国已把学前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

 学前教育这些年发展比较快,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话说就是“中国模式”,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第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启动于国务院“国十条”出台以后,当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将启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是从学前教育开始的,因为当时“入园贵”“入园难”,很多老人为第三代入园,头一天晚上就去排队。当时,无论是学前教育师资,还是办学、场所等,都很欠缺。中央财政拿了480亿元,拉动了地方1000亿元投入。连续三期行动计划以后,到“十三五”结束,要保证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85%。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

 记者: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批的第一份教育文件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队伍建设为什么受到如此重视?

 刘利民: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为好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又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质量、规模、效益、结构和模式等具体内容。现在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特别增加了乡村教师的待遇。一个社会,尊师重教得有具体的体现,教师既要有社会地位的提升,也要有经济收入的提高。

以制度设计扭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记者:有些学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相互脱节的。您怎么理解这种脱节?

 刘利民:所以我们在进行改革。我们现在的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系统最完备的考试制度。现在,俄罗斯学习我们,开始采用统一考试。统一考试最大的利益是公平,最大的弊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得很多学生“陪绑式”地学习,应试地学习,而且很多人才特别是偏才、怪才不能脱颖而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们在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记者: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会为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撬动作用?

 刘利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了以后才能带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才能使得基础教育阶段亿万名学生不至于使自己的学习完全应试化,可以给自己留出点儿时间全面发展。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的设计,简单地说叫“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考试,保证了公平;依据学业水平考试,解决了偏科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文理交叉,需要跨学科,这样才能出一些新理念。

 “一参考”是指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偏才、怪才显现出来。由于我们现在的国情,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综合素质评价还只能作为“参考”。

 记者: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为学校识别人才提出了什么挑战?

 刘利民: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对高中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高校选拔人才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它促使高校提升识别人才的能力,一个学生,虽然分数不太高,但他可能是个奇才。如何辨识出这样的人才来?这需要高校改革招生制度。

 记者:减负是全国两会关注焦点之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利于解决减负问题吗?

 刘利民:政府可以三令五申减负,学校可以不留作业,但是阻挡不了家长的焦虑,所以现在课外补习愈演愈烈。课外补习在提高考试成绩方面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认知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毫无疑问是弊大于利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改,这个就消除不了。即使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了,对课外补习的消除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家长有需求。

 记者:一般认为,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是传统文化在“作怪”。因为儒家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等,都有类似现象。您怎么看待这种归因?

 刘利民:这种现象与传统文化有关系,但是不绝对,还是制度设计导向问题。比如,儒家文化一直鄙视经商,但是你看,经商是现在的孩子很崇拜的事,因为经商可以挣钱。如果制度设计还是导向“学而优则仕”的话,那么经商的就少,当公务员的就会多。这些都是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

 再比如说,为什么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那么多挑战呢?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好,根本的一条是,如果两个孩子从15岁开始分流,一个上高中考了大学,做了白领,一个考入职业学校,当了蓝领,到60岁时,他们拿到的报酬是差不多的。前不久,中央宣布要增加技工的薪酬。这就是一个制度导向。要迎接“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有优秀的技工队伍来支撑。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的引导。

中国教育开放有哪些特点

 记者:目前,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最活跃的是哪些领域?体现了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什么特点?

 刘利民:越是进行国际交流,才越能有比较,越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全面的交流过程中,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普及化。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35周年。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最开始、最活跃的是什么?是留学,是“走出去,请进来”,把我们的学生派出去,同时,请国外的专家、教师到中国来。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留学生要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并指出,“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现在,我们的出国留学态势仍然很猛,而且有低龄化倾向,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归国人数呈现双增长。目前,我国出国留学生480万人,留学归国250多万人,特别是近两年,留学归国人数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为中国建设引入了大量海归人才。学成回国的这些留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一批力量之一。

 现在,我们“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除了出国留学之外,还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截至201712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这说明我们迎合了国际大势,国外对我们有需求,我们就走得出去。我们的高校基本上都与国外建立了多种交往,中小学特别是发达地区中小学与国外的自主交流也不少。我们现在要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国际交流。

 记者:在面向世界教育的竞争中,评价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来华留学。在来华留学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动向?

 刘利民:从留学的分布和态势,可以看出全球教育的状况。当前,来华留学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其中的学历生也越来越多。

 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的意愿比较强烈,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在这些国家还出现了“汉语热”和“中国热”。

 去年1215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了高校国际化发展报告。从国际化程度上来看,第一,我国国际合作与交流仍然有很大空间;第二,中国要成为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之一,还要做很多工作。

 记者:国际教育交流中,会不会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产生一些彼此的误解?

 刘利民:在具体的交流中,你会发现中外文化差异很大。比如,在美国一次高峰论坛举办的午餐会上,有美国人问我,中国的家长是不是都是“虎爸虎妈”,不做作业不给饭吃,不练琴不给饭吃?我说,中国内地的家庭在“二孩”政策出台之前,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是“猫爸猫妈”。中国的学校教育面临的是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而且将来也不会有,因为现在“二孩”政策已经出台了。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再苦再累,只要孩子成才了,那就幸福得不得了。哪怕做了空巢老人,忍受孤独,都心甘情愿。哪个美国的父母能做到?

 在这种差异中,你会发现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你会发现中国教师的风采。

 我曾经和荷兰人讨论过教师问题。中国有1700多万名教师,荷兰教师的收入几乎数十倍于我们的教师。总体来看,我们的教师就拿着相对低廉的收入全心全意地工作,这就是中国的教师。

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底气何在

 记者:中国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需要先在哪些方面努力?

 刘利民: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渐进的过程。现在,通过参与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PISA),证明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上海。因此,英国教育部邀请60位上海教师到英国,花4000万英镑购买中国数学教材的版权。这说明,在某一个领域,比如数学教育上,虽然中国的数学教育还没有成为标准,但是已经成了标杆。

 标杆和标准还是有差异的。标准是在多年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在较大的范围内普遍适用。比如《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欧洲学分互认体系采用的学分认证标准,等等。

 在多年发展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标准,比如课程标准。近几年我国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等专业教学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学校管理标准,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等一系列教师校长专业标准,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学生评价标准。

 记者:接下来,在教育标准方面会有什么大突破?

 刘利民:下一步,教育上的重大变革会产生在人工智能和教育结合上。下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的教育标准,可能就产生在智能教育上。

 从近几百年来的教育史看,教育的总体理念和方式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还是老师教学生,虽然有些变化,加上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但教育形态总体没有变。未来教育什么样?技术革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显现出来,将来,整个课堂形态都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对着一个学生,可能不是一位教师在教,而是成百上千个云端技术在“教”。我们过去的老师带学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打破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全新的标准。那时,希望我们在这方面不输于其他国家。

 记者: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底气何在?

 刘利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教育改革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我们面对全球教育时的底气。

 要客观评价我们的教育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业内评价比业外高,国外评价比国内好。

 从业内评价的角度看,上面提到的教育部党组发表在《求是》上的那篇文章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国外评价来说,我们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进驻世界排行榜的大学也越来越多,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是,老百姓的感受不一样,如果孩子上不了幼儿园,进不了好学校,就会有意见。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201211月,习近平在刚刚当选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人民”出现了80多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个过程,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

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修改聚焦改革攻坚

----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科研创新、教育现代化受关注


3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此前,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所做的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的说明显示,在充分采纳人大代表审议和政协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建议后,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的86处修改充实中,有10余处与教育息息相关,聚焦教育改革攻坚关键词。

     这些修改透露出了哪些政策信号?本报记者请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进行了解读。

     修改体现鲜明政策导向

     记者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部分,补充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部分,增加了“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补充了这一句,是对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呼应,同时也是对去年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肯定,进一步强调和肯定去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周洪宇认为,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则前面强调对总体教育事业发展的肯定,后面强调了对教育改革的肯定。

     除了对过去5年工作回顾,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部分,对教育相关内容的补充和修改,也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

     比如,在“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部分,将“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改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在“加大精准脱贫力度”部分,补充“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促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政府工作报告教育相关部分的修改补充更是精细化到“字字精准”。

     周洪宇认为,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部分,将“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改为“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增加了“原始创新”,对高校科研人员是一种激励,鼓励他们潜心基础研究,因为只有通过原始创新才能从过去的跟跑者、追随者,变为领跑者。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部分,补充了“完善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恰恰说明,我们现在的农村公共服务是短板所在,必须要把这块短板补齐。

     着眼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周洪宇欣喜地发现,代表团审议时意见比较集中的几方面内容都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部分修改中有所体现。

     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补充“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培养”;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改为“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儿童托育中育儿过程加强监管”。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增加,第一处讲到,要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培养。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几个突出问题,比如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培养的数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人不具备幼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就当了幼师。”周洪宇说。

     学前教育的第二处修改,也是本次两会教育领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关于全过程监管,在小组会上大家讨论的特别多,主要集中在这样会伤害教师的尊严和从业热情,同时还会存在侵犯儿童隐私的可能。”周洪宇表示,“全过程”的修改应该是考虑到这个范围过宽。“‘全过程’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留下了一些法律上的模糊地带,可能会侵犯儿童隐私以及老师的某些合法权益。而‘育儿过程’的表述更为准确,进一步缩小范围,同时也避免了因界定过宽带来的一些法律上的模糊地带。”周洪宇说。

     周洪宇认为,“加强监管”是“治标”,要想“治本”还需要高度重视、加大幼教投入、加快师资培养,并在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建立信任。

     提升教育事业角色定位

     周洪宇注意到,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部分,补充了“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如何实施?从何处入手?靠什么支持?把这句话专门写进去,意味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培养人才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周洪宇说,在乡村振兴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赋予了教育工作者任务和责任,也给教育部门提出了要求,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这个角度看,对职业教育相关内容的修改,意图也很明确。补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改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增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一次强调职业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周洪宇认为,打造“中国工匠”,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从“支持”到“支持和规范”,“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去举办职业教育,同时也要看到这其中可能会带来的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和行为。”在周洪宇看来,政府两者都要抓,都要硬。

     周洪宇认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政策引导和扶持。比如对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在税收减免、土地供应、财政补贴、人才流动、学费收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为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强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报告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

     政府工作报告在这部分的修改中,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四者内在统一、密不可分。其中,建设教育强国是总体发展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推进路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检验标准,深化教育改革是动力。”周洪宇说。

     在周洪宇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实干版”“落实版”。而在这次修改中,重新加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也是贯彻中央部署、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表现。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今年要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政府工作报告重提教育现代化,既衔接了十九大精神,又为今年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埋下伏笔。”周洪宇说。

多主体视角下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实现路径


一、引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应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中,明确要“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2017年,国务院又颁布《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进一步强调,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涵盖校内外各阶段、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促进供需对接和精准帮扶”。

 无论在数量规模、区域广度还是对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程度上,高职院校由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教学模式等原因,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通过高职毕业生就业路径的研究提高其就业质量,是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前提。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本分析

 据统计, 2016年全国高职毕业生人数为47万人。通过梳理和分析2010年到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数据,可以从一些核心元素的变量中形成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的基本体现,主要可以总结为:

1.就业率稳步提升

 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压力下,全国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例平稳提高。2010年为88.1%2015年为91.2%2016年为91.5%。说明这6年来,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提升幅度相对平稳。如2015年,作为就业重点群体的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稳步提高。在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22万人的基础上,2015届全国各高校毕业生,在2015年年底总体就业率与2014年同期持平。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末,在人社部门实名登记的2015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共161万人,其中,实现就业131万人,同比增加23万人,稳中有进的态势非常明显。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2015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其中,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2%;高职为91.2%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7%)2014(92.1%)2013(91.4%)基本持平。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在客观上,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及深造比例上升,从而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有资料显示,高职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2015届的3.0%,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也从2013届的8.0%,稳步上升到2015届的10.1%;在主观上,是由高职院校加强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与引导,在信息、医疗、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增长较快的就业需求下,高职毕业生能够较快适应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多元就业,从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传统经济就业下滑下的影响。

2.国家就业创业的利好政策拉动了高职毕业生就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框架内,各地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建设,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业中可能需要的各项补贴,如深圳市对引进对属于引进人才的本科生予以6000/人的房补;湖北出台了对毕业生创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的措施;山东省加强了对双创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力度;河南通过引导双创、带动双创、扶持双创的多项措施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浙江还制订了省属高校全面建立弹性学制的管理办法,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弹性学制休学创业;支持返乡大学生、农村青年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并启动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支持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应该提及的是,双创的出现,在客观上催生了与之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与应用,形成了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新经济和经济新常态,从而拓展了高职学生就业稳定增长的时空界限,改变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机制,新的业态的发展,使职业分工更加细化、职业的专业性更强。就业的层次更丰富,就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和灵活,同时新的就业形态和新的职业也不断出现,从而为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其次,国家层面“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改革,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在客观上使创业者在进行企业申请时,能够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提高效率,从而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比以往更好的创业政策环境。

3.初步形成了多元互动、多向协动、多方联动的就业格局

 在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除了政策层次的导向和支持,形成了分动、协动、互动、联动等多项工作机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协动。各地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现状,组织多场联合招聘专项活动,包括城市联合网络招聘大会、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跨区域高校毕业生巡回招聘活动等,既有效地整合、分享了就业资源,提高了当地就业资源网络共享建设,又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度和契合度,减少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空耗。二是高校学业制度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互动。一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创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对自愿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参与创业的学生延长修学期限和毕业年限,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三是多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包括高职院校科研资金下移,不少高职院校专门针对学生设立专项科研资金,通过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鼓励高职毕业生开展应用性横向课题、专利发明、自主创业项目的启动与研发,同时地方财政部门也安排了一定额度的财政性资金,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等方式,鼓励科研机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

4.通过产教融合实现的有效就业比例明显提高

 从2010年前后“产教融合”的提出到2017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通过“产教融合”拉动高职院校有效就业的功能不断凸显。

 产教融合对高职教育带来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变革,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有效提高,高职教育基于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经济创新链的契合,形成了更多合作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教育模式,产业需求侧能够全方位深度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环节,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势专业的就业率明显提升。如根据相关资料,在高职的一些专业中,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 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8.7%,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5.9%,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 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8%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5.7%,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5.6%

 此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也在稳定上升。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浙江、江苏、上海,珠三角地区的广东、深圳等地市的从2015年到2017年的高职院校专业对口就业率呈总体上升趋势。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学制、学习导向等各种因素,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出了鲜明的高职就业特征,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据对10余省市50多所高职毕业的调查,有43.8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的主要问题是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其次是学校就业信息来源渠道不够通畅和就业指导工作者能力的不足,因此,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因此处于投入大、收益小的尴尬状态。

 在调查中发现,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其力度和作用也比较有限。很多学校也认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或组织了就业讲座与就业咨询等,但缺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这种零散的就业指导服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校仍应大力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工作,力争做出成绩、见于成效。

2.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约为65%,专业对口率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产业、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理测算劳动力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为其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有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保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自主性、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度调整,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各有侧重和优势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3.就业储备有限形成的职业发展张力不足

 调查中,60.6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岗位上能安心工作,但其中45.67%的企业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不大好,只有14.35%的企业认为大学生的业绩显著。而在企业反映的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能力或素质中排名第一的是专业实践技能,占比为30.14%,与实际工作关系较为密切的创新能力占比为19.32%、人际交往能力占比为17.71%、组织管理能力占比为15.57%、心理素质占比为8.16%。实际访谈也表明大多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评价多为一般。

4.多跳槽、慢就业者影响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从总体看,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平稳,但同时也存在着新的挑战。课题组在对不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受雇全职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形式已形成多样性、多元化、灵活性的趋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悄然增加。同时,部分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的离职比例也相对较高,平均在35%左右。

5.学历门槛带来的就业困惑

 一方面,由于现存毕业生过剩现象,导致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提高了进入门槛,甚至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未去考虑招聘岗位本身的任职资格要求,人为地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一些用人单位在高学历要求之外,还对毕业生所在的院校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些误区,很多同学好高骛远,不愿到基层、艰苦地方工作,不愿到外地工作。因此,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的“高消费”,与高职高专学生在求职时的“高期望值”,共同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惑。

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

 影响甚至左右毕业生就业的,除了具有线性关联的教育元素,还有网状关联的政策元素、经济元素、区域元素、社会元素、文化元素、心理元素等。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其固有的为区域经济服务、应用人才培养的类型属性,多元主体的限制、激励或导向更会对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高职生高质量就业,有赖于政府主导,需求互动,全社会参与有效机制与体制。在现阶段,政府的就业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制度基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质量基础,企业行业充分的就业市场需求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市场基础,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环境基础。

1.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第一,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宏观指导,通过政策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氛围。地方政府应切实落实国家对高职教育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一步重视高职毕业生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比例和权重,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培养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支持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氛围。政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市场导向机制,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引导高职大学毕业生主动向市场要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应对高职类院校釆取恰当的宏观指导,积极配合学校进行人才预测和专业设置,以及调控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特别要加强专业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在参与指导的同时还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安排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引导校企共建共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切合并有一定前瞻性的专业。让高职院校能够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灵活依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类型和招生人数,紧跟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财政扶持政策体系、加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发挥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扩大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同时鼓励高职大学生自主创业,做好政策保障。

 第三,促进需求对接,通过政府立法、政策支持,完善行业企业吸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机制与体制,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提前向高职院校延伸。

 第四,开展分类服务,提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的精准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研究并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专业设置特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就业特点,避免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在就业上的相互干扰,有针对性开辟高职大学生就业的“专区、“特区”和“直通车”, 如开辟人才招聘高职专场,开展高职大学生就业专题活动,组建高职高志大学生就业专题项目等。

 第五,加强对就业政策执行的监督。整合行政管理各方力量和资源,充分调动和使用信息化手段,充分行政使行政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就业政策执行的进度、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监督,同时进一步加强就业政策评估机制,将就业政策的落实摆在第一位,创立评估系统,并以此来对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检测,从而使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真正地走进毕业生,服务毕业生。

2.高职院校层面

 第一、配合新时代国家战略调整人才供给侧结构。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供给的生态链中,人才供给的适用度是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具有前瞻性思维,根据所在区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不同层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充分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变化,适度培育和发展新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设置更符合当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求的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标准,使毕业生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等整体素质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发展相衔接。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建构基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岗位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订单式培养”以及“2+1”顶岗实习等立体多元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教、学、做”融合、微课、慕课、反转课堂等不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技能实践和就业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其次,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新课程开发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旨,尤其应进一步优化和重视通识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应根据现代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经营基本制度等企业化因素,根据现代职业能力需求和职业素养需求,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通过隐性课程内化学生的就业素养,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设计更加贴近现代企业的生产工作实际,更加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院校毕业提高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缓解学校毕业生与市场不对接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满意率,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关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真正以就业需求设计教学诸环节,进一步重视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培养,在企业文化与校本文化中寻找平衡点,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走访毕业生分布较多的用人单位,积极挖掘就业机会,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不断开拓校企共建组织,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优化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

 首先,加强学生职前指导。提高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同时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摆正心态,调整就业预期,转变调整毕业生就业观念,更好地融入职场。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优惠政策及地方基层就业项目推荐,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同时积极关注毕业生到基层的后续成长和发展情况,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服务工作,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援助。其次,丰富就业、创业指导活动体系。高职院校应在现在基本上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机制与体制,设立专门基金、成立专门队伍,组建专门机构、形成专业师资,开展专题项目和活动,要通过显性课题与隐性课题的结合,将创业就业教育向外延伸,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主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激发意识、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尽可能详细地向毕业生介绍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引导毕业生科学、合理、务实地自主创业。

3.行业、企业层面

 第一、积极与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合作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拓宽道路。企业应该实质性介入高职教育与教学,有针对性地与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环节。

 第二、对已就业到岗的高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在岗培训和传帮带,消化高职学生就业初期的不适应性。企业应建立一整套新入司员工的岗位培训与考核体系,配备固定人员组成培训与评价队伍,结合高职学生的入职初期的心理特点和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入职后的培训和技能操作、服务规范的练习。

 第三、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提高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适用性和稳定率。对于与高职院校有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工学交替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而言,基于双赢的考量,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将企业文化巧妙地前移,通过寻找企业文化与合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共融点,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诉求、道德诉求、文化价值体现、企业特色等要素在高职院校有所体现。

 第四、打破学历门槛,避免就业“惟学历论”,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合理吸纳高职学生就业。

4.学生层面

 第一、增强就业认知、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下,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近年来稳中有升,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与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应科学评估自我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适度降低就业的高期望值和不切实际的就业诉求,对企业用人高消费、社会偏见,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自身能力欠缺,职业技能不足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要求自己的工作地域、工作环境、工作薪资标准等待遇。

 第二、强化职业精神,增强职业的后发展能力和提升空间。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有意识地认真进行实训学习,珍惜每一次接触社会、增强技能的机会,在学制有限、理论厚度不够、社会有偏见的劣势下,尽可能多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创业就业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学习等,不断提高自己职业修养和职业能力,学会在社会环境、企业环境、成人环境下如何与社会、企业、团队互动,完成职业任务和技能要求,通过综合素质和后发展能力的提高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第三、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一是充分利用多种路径多个平台就业。除了政府层次提供的人才招聘会、职业需求信息发布会,还应通过各种网络社群、校友资源、行业企业资源等寻找就业机会;二是多方式就业。在条件匹配的情况下,既可以全职就业,也可以兼职就业,通过先就业后择业,先稳定后发展的思路实现就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积极调整就业预期与就业方向,在中小微企业、基层谋求就业机会,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

5.社会层面

 第一,建构全方位的人才服务网络。人才服务机构应整合就业数据,搭建跨区域泛产业就业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库,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政府管理部门、用人单位、高职院校、高职毕业生全面提供科学、权威、透明、实用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最大程度地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二、减少社会各界对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来自区域、性别、学历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尊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诉求,消除对高职学生的学历层次歧视,包容高职学生就业过程、就业后的心理不适,为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的支持氛围和接纳环境,并适时建构覆盖各领域、各部门、各社区的大学生就业信息与服务网络,形成大学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培育社会各界关心大学生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同时鼓励高职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就业。

  总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实现高职学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分析和把握高职学生的学习属性、就业心理、就业技能结构和就业诉求,从产业需求侧的现实出发,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社会5个主体,应转变就业思维、提高就业技能、适应就业环境、对接就业企业、扩大就业需求、纠正就业歧视,加强就业引导,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共育互补的高质量就业路径,建构全方位的就业质量保证体系和考评体系。

【福建职教】

1.“互联网+”时代下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省举办。414-15日,“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会议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要立足新时代、新思想,围绕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研究传播,教书育人,推动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之间的有效贯通,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为福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将致力于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教学、知识竞赛等方面应用,做到校企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产教研”相结合。此外,联盟还启动了我省高职学生网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竞赛。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中,超星集团副总裁潘守东、大连理工大学案例教学研究所所长杨慧民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新玲教授等8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7个省份42所院校的近200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推进思政课改革、推动高职思政课科研工作等,进行专题报告、名师论坛等研讨活动。

 据了解,研讨会由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分委会、福建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主办,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黄冬福名师工作室联合承办。

2. 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举办。近日,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物联网应用”项目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在福州举行。来自全省46所职业院校共5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

 培训邀请了福建电信公司、福建商学院、新大陆公司、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和省职业技能大赛裁判长等,分别就物联网科技前沿发展态势、物联网产业的机遇与挑战、物联网应用技术省示范性专业建设、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应用技术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zigbee技术基础应用、历年物联网赛项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讲解和探讨交流。培训中,学员们还深入福建新大陆时代教育有限公司和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

 本次培训由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商学院承办。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参训学员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各院校间也加强了交流沟通,有效促进我省物联网应用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省级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为打造在全国排得上、叫得响的福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品牌,近年来我省启动实施了一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日前,省教育厅就做好2018年项目申报工作下发通知。

 申报项目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建设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以及终身教育建设项目。

 根据要求,各设区市教育局、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一批校级、市级建设项目,积极培育省级项目。各申报单位应于510日前将相关项目的纸质申报材料(一式两份)报送省教育厅职成处,逾期不予受理。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