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第1期(总第56期)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8-01-11浏览次数:497


教 育 信 息


1期(总第56期)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教学督导与教育研究所(教务处) 20181

目    录   

【热点话题】

1.陈宝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陈宝生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强调: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奋进之笔”

3.李小鹏: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 努力为交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4.王继平: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职教杂谈】

1.专家学者热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2.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开通

【重要文件】

1.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

2.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职教】

1.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批赛项举行

2. 海峡两岸首个“两岸一家亲论坛”在闽举行

3.省教育厅千万元资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


【热点话题】


陈宝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实施教育惠民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促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77.4%,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从国际可比数据看,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加强中西部教育方面,重点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形成,2016年受助学生超过9000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600万贫困地区学生。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教育公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依法治教开辟新的局面。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最终目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揽子法律修订完成。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15项教育行政审批,依法加强督导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有了新进展。同时,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2016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人次来华留学,我国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孔子学院建设顺利开展,我国同不同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巩固,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教育系统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深化,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各类人才。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鼓励高校深度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有效调动了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加深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我们党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基础上,立足世情国情,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总体要求。而全面小康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个重要方面要看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能否得到新的提升,更好适应亿万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周期长,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方面要求,必须提前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在国家层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适度超前部署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正在形成长效机制。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号角。在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时间表中,还要继续优先部署教育现代化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工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优先发展教育、促使教育全面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提出了根本要求,必将成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遵循。

把握好深入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持续取得新进展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相关重点任务进行新的重大部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总体要求,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全面系统、创造性地落到实处。立德树人,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立德树人,就要把握好素质教育时代特征,重点抓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科学锻炼良好习惯;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实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补齐民生短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对促进教育公平作出重要部署。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重中之重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标本兼治之策,也是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共享的关键环节,将充分彰显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这项工作重点从县域做起,逐步向有条件的市域扩展。在此基础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办好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办好特殊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提供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更好保障残疾人基本教育权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此,财政经费将依法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动员全社会形成合力,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在教育现代化长征途中,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谱写新篇章。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举措既有政策连续性,又有与时俱进创新性,着眼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协调发展,共同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要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我国将探索“弯道超车”,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些举措充分彰显教育与学习贯穿人们一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同时继续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总之,我国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进而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展望未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同时,一个人人愿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学习型社会必将一步步建成。

陈宝生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强调:

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奋进之笔”

 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总结讲话时强调,高等教育工作要全面进入十九大的时间频道、思想频道和行动频道,精心设计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施工图”,抓质量、抓公平、抓改革、抓开放,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建好教师、管理人员、领导干部三支队伍,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境界。

 陈宝生指出,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热潮持续不断。今后一段时期,高教战线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对照历史方位学,对照主要矛盾学,对照奋斗目标学,对照阶段任务学,对照国际坐标学,将学习贯彻引向深入、扎实推进。一是形成规模效应。尽快以成规模、大剂量地输入来推进学习,切实占领阵地、教育学生、推动工作。二是强化精准要求。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在教学中精准解读、精准宣传。三是践行融合式贯彻。以思政课为主体,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教育思想的任务覆盖各个学科。学习贯彻要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改变机械式拼接倾向。四是推进深层次结合。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巡视整改、日常工作深度结合,使之成为高校领导班子的基本任务、高校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陈宝生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工作要把握五个重点。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质量这个“纲”,推动高等教育实现从大规模高速度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力争在形成规则体系、完成流程再造、建立中国特色标准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二是明确发展路径。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推动高等教育沿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大不大到强不强这两条路径发展。三是科学判断形势。要学会短期看机遇、中期看挑战、长期看趋势、国内看变化、国际看格局,通过世情、国情、舆情来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教育形势。四是积极应对热点。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高度关注,多投精力、保持定力、超前应对。五是掌握科学方法。要把政治放在首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注重统筹兼顾,善于狠抓落实,加强大数据应用,用好管好干部,交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得意之作。


李小鹏: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

努力为交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1225日,为期两天的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交通运输部党校开幕。会议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发展成就,部署明年重点工作,明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任务,系统谋划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党组副书记李小鹏将作重要讲话。

 据记者了解,今年的会议代表有些新变化,除了交通运输部和部管国家局领导,各省(区、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部机关各司局、部属各单位的代表,还包括6位来自交通运输行业一线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航空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等17家重点交通运输企业负责人。

 今年的会期也比往年多了半天,将安排与会代表深入讨论《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框架)及《交通运输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两份重要文件。

 系统谋划交通强国建设是与会代表和行业干部职工关注的焦点。“浙江要争当交通强国建设排头兵。”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带来了改革热土的讯息,浙江将强化全球视野,聚焦“共享、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交通,大力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融合发展,打造湾区、开放、美丽“三大廊道”,提升四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管理、现代治理“三大体系”,全力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区。

 “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崇高使命。”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江成表示,山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将大力实施通道建设、智慧引领、产业融合、平安绿色、服务提质、科技创新以及影响力提升“七大工程”,着力打造网络化综合化基础设施体系、智能化绿色化出行体系、一体化高效化运输体系、法治化人性化运输体系“四个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决胜全面小康、交通先行引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汪洋认为,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难点在西部,关键在交通。他告诉记者,四川坚持规划引领、工作安排、资金保障“三个优先”,推动交通扶贫先行突破,明年有望提前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他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扶贫的倾斜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区位条件,巩固脱贫成果,支撑长远发展。

 会议还将安排9个单位作经验交流。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周海兵告诉记者,他将分享湖南交通运输“隐患清零”行动的经验和做法。他认为,面对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排查手段、闭环化的整改流程、常态化的监管工作,主动转变思路,大胆创新举措,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用铁手腕实现好效果。

1226日,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闭幕。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在京部领导冯正霖、李建波、马军胜、何建中、刘小明、杨宇栋、陈健出席闭幕会议。李小鹏在作总结时强调,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谋划好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更好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为交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分组讨论了本次会议报告,研究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围绕交通强国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对我们既是极大鼓舞,更是巨大鞭策,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责任重大、任重道远,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吸收借鉴,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团结奋斗、久久为功,为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交通强国多作贡献。

 李小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在下一步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努力建设交通强国,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

 李小鹏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动力。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好务。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要全面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服务质量,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加快提升行业管理能力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部省合力共同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成本、补短板、强服务、优环境、增动能。要开展好交通运输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年行动计划。要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一级一级夯实安全生产责任。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李小鹏强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工作,不折不扣地把会议部署落实到位。岁末年初,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扎实做好2018年春运工作,努力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副部长何建中主持会议。北京、浙江、山东、湖南、重庆、贵州、新疆交通运输厅(委)和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上海海事局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司局长笔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王继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并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部署,对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这些论述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要用这一思想武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广大干部和师生头脑,抓学习,抓培训,抓“三进”。要用这一思想指导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具体实践,抓方向、抓问题、抓对策。要用这一思想推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抓规划,抓实施,抓落地。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规模世界最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培养能力大幅提升、公平作用日益彰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同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正视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解决主要矛盾,加快推进现代化,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向,以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优化要素和布局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沟通、衔接,为学生多次选择、多样选择以及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二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制定出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推行现代学徒制。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制定出台促进产教融合意见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三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服务脱贫攻坚,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

 四要持续加强常规管理和建设。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建设。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我国继续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工农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扫盲班、补习班、培训班、夜校等形式为当时的工人、农民和干部进行文化补习教育和技术培训。第二个阶段为“成人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举办成人学校和培训班对在职干部、工人和农民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和岗位培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发展继续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着眼于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解决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后一部分”,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一是办好学历继续教育。严格专业设置管理,制定出台深化改革政策,推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高质量、规范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历继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办好非学历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各类教育资源作用,面向各类在职人员和一线劳动者,广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各类培训。三是办好老年教育。全面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整合资源,健全网络,以幸福生活、长者风范为宗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推动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四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教育优势,会同有关方面,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建设,推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职教杂谈】

专家学者热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服务需求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生教育应该做哪些响应?我们邀请了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这一意见做了评述解读。

 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王雪

 探索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

12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机制,注重发挥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心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健全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创新中心集聚人才资源、牵引产业升级能力。清华大学提出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博士生培养质量反映了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的“高度”,硕士生的培养要与本科生、博士生培养统筹考虑。创建符合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硕士教育。加强办学特色的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需求。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将进一步围绕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培养目标,加强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建立有效的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根据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建立按大类培养研究生的体系,加强产教融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实践课程体系、机制、环节和提高质量措施的可操作性。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实施规划

 《意见》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在不同层次深化产教融合。针对此文件,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简称高端院)在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实施规划如下:

 一、准确定位清华大学工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落实双TThought & Technology)教育思想,确保三个综合能力(行业洞见力、专业担当力、国际胜任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着力发挥派出院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有教学情怀的企业导师团,以科研转化与产业发展凝聚高水平的企业导师团(世界100强和国内50强企业的技术总监与CEO),配合学校的专硕培养改革,落实双导师制,引入产业导师进入培养与实践环节。

 三、凝聚国内外的行业资源,利用高端院的产业园政策引入国内外一流企业的研发中心、实验室与生产线,打造学生培养的“实景实践场地”;形成重点产业需求为引导的、与产业发展前沿同步的实践课程体系,确保培养与实践质量。

 四、配合国家的双创政策,鼓励一流企业或创新企业的董事长在专硕生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手把手带领学生进入创业的实际环节。

 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高端院将积极支撑机械系的“高端装备实践课程”与“智能制造专业硕士”,在已有平台上凝聚国内外一流的企业和行业资源,共同打造教改项目和培养环节,促进产业与培养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争取发展成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吴及

 高校的人才培养说到底是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近几年在学校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新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博士生主要面向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而硕士生主要面向产业,力争培养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电子系在学校的支持下,从2017年开始建设“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将其作为电子系硕士培养的主要形式。我们这个项目的培养理念很好地符合中央文件的理念和精神。项目要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实践基地,作为项目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和论文工作的场所,面向实际应用,研发实用产品,满足实际需求,经受实际考验。通过在第一线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培养贴合产业需求,拥有正确理念的产业领导型和骨干型人才,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需要。目前以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实践基地已经正式签约,其中既有电子系技术转化和成果孵化的基地,也有和电子系长期合作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其次,我们也意识到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院系现有的专业培养能力,我们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帮助我们培养具有更全面综合素质的产业领军人才。因此,在“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项目中增设了创新实践课组,在研究生院和校友的大力支持,目前首批三门课程已经通过电子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审批,将于明年开始授课。这三门课程分别是“领导力开发”,“智能制造”,“创新创业”,“领导力开发”课程由经管学院校友徐中负责组织,“智能制造”和“创新创业”由清华大学校友会先进制造专委会王健,颜强,康英楠负责组织。电子系教委会在审批过程中对这三门课程予以了高度评价,相信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我们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科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与产业密切融合。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中央文件精神,认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产业,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彭宗超

 国办新发深化产教融合的几点意见对于我国新时代的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这一政策必将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供给保障,也将为高教职教创新发展提供务实的产业企业投入保障与需求引力。

 研究生教育似可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机会之窗,大力推动博士学术创新能力教育完善、学术硕士的应用导向培养改革和专业硕士的行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大力利用企业及产业行会的捐赠,改善高校投入资源结构,重点投入职业化国际化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改善教室、宿舍及各类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也需要预防产业教育融合对高校基础研究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可能产生的负面冲击,确保高校基础创新能力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稳定提升。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助理张雅娟

201712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受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若干意见。

 在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大原则下,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对新时期教育提出了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的新要求,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要更以市场为导向,并以最终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采取企业订制的方式打造高素质人才。

 以药学学科为例,药学是一门与转化和终端市场紧密相连的学科。药学研究生的培养需满足药学行业对能够及时解决实际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药学院正在积极推动改革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将所有学术型硕士转型为专业硕士进行培养,在充分发挥学院高精尖学术研究实力的基础上,重点搭建一个高层次平台,整合行业有效资源,强化学生在一线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实践,加强校企间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展,为行业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制药所需的创新人才,在引领即将到来的医药技术新浪潮之同时,提升学院乃至学校的全球影响力。

 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将全面探索产教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关注人才培养的素养、能力、知识三个核心教育维度,让与药学相关的产业界从“需求方”逐渐向“合作方”转变。在招生和选拔方式、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建设、就业渠道、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全面配合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动态性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编者按:当前,我国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下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具有深远意义,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本版特别刊出本文,解读这一政策的关键点,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申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近些年逐渐形成的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也肯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已在进行的一些探索实践。但不同于以往国家层面关于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政策文件更多强调学校的责任和作用,《意见》聚焦于产教融合的“深化”,更关注产教融合协同体系的构建与合作机制的建设。特别是,《意见》把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把发挥企业的作用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高度重视行业和社会组织在促进产教衔接方面的作用,在机制设计上着力于各参与方利益的保障与实现。

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突破产教融合瓶颈

 《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直接瞄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瓶颈”。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高校先后启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校企结合和产教融合取得很大进展。但这些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学校的主动是不够的,产教融合要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

 现阶段,相当数量院校的校企合作依旧属于浅层次的合作,如企业人员参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开设讲座,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等较易实现,而实现真正把产教融合渗透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让企业把培养人才作为自觉履行的责任等深层次的融合,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尽管教育部门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的政策,但教育部门拥有的政策工具有限,难以对企业产生有效影响。审计等部门还在用规范行政机构的方式约束学校,在一些地方已严重束缚了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会遇到瓶颈,急切需要更综合性的部门牵头、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政策突破。

 《意见》多处鲜明地提出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为关键”,在“原则”中提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等,这些都抓住了产教融合的关键。关于“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相关意见涉及企业参与办学、参与教学改革、参与生产性实习实训、科技成果转化、职工培训等内容。不少内容虽在以前的政策中已有明确,但《意见》将这些内容系统化,特别是将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扩展到本科高校,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可有效消除转型院校的领导在校企合作中无规可依、顾虑重重的问题。

 《意见》第十一条特别明确提出“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接受实习实训,履行社会责任。结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继续办好做强职业学校”。骨干企业,特别是国企、央企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产业中发挥着中坚力量,拥有先进设备和一流技术,人才济济,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企业也最有能力为高校学生提供有质量的实习实训,但同时这些企业又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内部有着较完善的培训系统,学校普遍感到难于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意见》明确提出这些企业要起到引领作用,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说是重要的政策亮点。

2.扶持行业与社会机构,促进产教双方衔接

 《意见》对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在构建协同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特别重视。这些介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机构或组织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提供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职业培训和教学服务类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行业企业。当前,职业培训已发展成为庞大的教育产业,对市场敏锐的培训机构能够根据企业需求精细设计,能够运用灵活机制聚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产品,不仅面向不特定的大众直接提供培训,也已开始广泛渗透进全日制学校中。职业培训机构及大型企业的教育培训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已在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课程,或者是合办专业,共建二级(产业、行业)学院,这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意见》肯定了这种探索,在“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中明确提出,“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另一类组织则是行业组织和行业性的中介组织。长期以来,在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下,全能型政府无所不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组织的发展。《意见》高度重视行业组织在促进产教双向供求对接中的作用,提出行业主管部门要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等方式,积极支持行业组织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提出要发展产教融合中介组织和服务性企业,促进校企紧密联结。《意见》还提出“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在经济发达、职业教育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的佛山和东莞已在尝试行业组织和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进行技能评定,让需求方评价供给方的培养效果,避免学校既培养又发证,造成质量放水的现象。

3.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方利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之所以较多地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下去,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方的利益关切并没有得到很好保障,根源在于体制约束。现有体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还有诸多限制,束缚了学校的手脚。要想使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解决相关方的利益关切,做到合作共赢,这也是《意见》着力的部分。产教融合的相关方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社会行业组织以及政府各部门,对于这些相关方的利益,《意见》均有针对性设计,具体来讲:

 对学生而言,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安全和报酬方面。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学校,特别是企业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对于实习报酬,《意见》提出“保障学生享有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

 对企业而言,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以及安排专人指导产生的劳务等,对于这部分费用,《意见》明确规定“通过探索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对于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则提出了共建共享原则,“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外,企业以投入形式参与产教融合还需要金融支持,《意见》明确提出利用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等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引导银行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多元化融资产品,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发行标准化债权产品,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投资等。

 对教师而言,《意见》支持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并鼓励探索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允许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对于专业教师,则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办法,鼓励教师从事应用型科研,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明确“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对相关社会机构而言,为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意见》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设立等方式培育产教融合中介组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

 对学校而言,《意见》除明确允许学校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获取企业教育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外,还明确提出优化政府投入,特别是拨款机制,以体现职业学校、应用型高校和行业特色类专业办学特点和成本。合理的财务制度会给学校处理实习实训中的校企合作问题带来更多的灵活性。

 通过上述规定,协同育人体系相关方的利益均得到明确保障。其中,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的方式就有三类:政府或学校的服务购买,校企的共建共赢,税收减免与融资支持。这些支持方式的明确,破解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为相关方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了稳固的政策基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开通

汇聚网络正能量,唱响育人主旋律。14日,新年伊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www.sizhengwang.cn)上线开通启动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与时代楷模、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和大学生代表共同开通启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郑富芝、刘大为出席启动会。

 陈宝生指出,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是教育战线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行动,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要求的重要任务,也是将制度创新的方法引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有益尝试。

 陈宝生强调,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切实发挥其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立好办网之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办网灵魂,积极应对意识形态工作新挑战,发展壮大网络思政力量。二是强化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提高运用网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把握好“能力+技术=网络实力”的内涵要求,切实增强服务师生能力、信息传播能力、接地气能力和把握节奏能力,不断提升网站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三是巩固壮大阵地。要把网站建设成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阵地、主阵地,基于网络特点,线上线下结合,统筹规划布局。四是有效利用资源。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创新手段方式,把高校思政网建设成为新时代思政工作的优质资源,增强网站核心竞争力,以优质资源吸引资源、配置资源、创造新的资源。五是改进传播方法。要及时研究总结高校思政网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学会用网络的、校园的、青年的传播方法,做好网站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方法体系,不断增强高校思政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六是敢于担当责任。既要担当起办好网站的责任,也要担当起确保网络安全的责任,更要担当起开创思政工作新局面、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责任。

 陈宝生希望高等教育出版社把握良好发展态势,在更好完成教材、教辅出版任务的同时,积极主动肩负起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综合施策,把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办成精品,在深化改革中继续推进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思政司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具体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门户网站,是发挥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的思政工作网络育人主阵地,具有发布信息、交流经验、集纳资源、提供服务等重要功能。该网站正式上线开通后,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着眼于咨询宣传网站、成果展示园地、工作信息平台的目标定位,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国内权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校思政工作宣传网站,使之成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资源集散库、思想文化策源地和宣传舆论风向标。


【重要文件】

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有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2016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同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并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了评估。本次评估的数据信息采取网上收集的方式,采集了当年全国1235所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数据及1227份院校长、6100多份专业主任和61000多份学生抽样调查问卷。根据学校报送的数据信息、各省和各院校自评报告,以及全国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形成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就

1.在校生持续增加,形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341所,全日制在校生数1048.6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2.院校布局遍布城乡,成为服务地区发展有生力量。院校布点不断向中小城市延伸,形成了覆盖区域广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网络,615所高等职业院校布点在地级及以下城市,240所院校在160个县级城市办学,为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上大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服务区域、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注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开设各类专业1040种,专业点数超过3.4万个,基本覆盖各产业领域,60.7%的专业点与当地支柱产业密切相关。服务新兴产业、民生需求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康复护理、健康养老等专业点增长迅速。

4.基础办学能力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专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明显增加,近400所院校超过1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带宽在100Mbps及以上的院校比例为93.5%。基础办学能力提升为建设高水平专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等一批专业呈现领跑国内外同类专业的态势。

5.双师队伍建设有成效,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和企业实践成为提升双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2.0%。企业兼职教师总量达15.9万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一批行业技术升级较快的专业重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专业点兼职教师授课总量占专业课学时总量的25%以上。

6.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丰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央财政连续多年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超过5.6万个,校均45个,形成校内实践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超过50%,获行业和龙头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达31.2%

7.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产业元素渗透教学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的近1000所,覆盖专业点近10000个,订单培养学生规模接近70万人。企业把设备放在高等职业院校是专业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践的一种新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从企业获得的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达44亿元,超过“百万元”的院校456所、“千万元”及以上的院校123所。

8.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形成一批高水平院校。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加强社会培训和促进终身学习,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和企业的特色。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23亿元,较2013年增长31.5%。社会培训服务到款额超过28亿元,较2013年增长18.4%

二、地区分类评价

1.根据评估结果,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按地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具有较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地区,包括7个省份,其中东部有4个省份,占一半以上;第二类为具有基本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地区,其中东部5个省份,中部3个省份,西部4个省份;第三类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弱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面临挑战的地区,其东部有2个省份,中西部有10个省份。

 区域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显示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的相关度。东部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总体较强,80%以上的省份处于第一、二类地区,但是有2个省份处于第三类地区;中部各省份在三类地区中分布相对比较平均;西部90%以上省份处于第二、三类地区,仅1个省份处于第一类地区。

2.基本办学能力为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奠定重要基础。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办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总体水平较高,部分存在短板。各级政府对公办院校不断增加财政投入,54%的公办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超过1.2万元,但部分地区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民办院校财政经费支持力度普遍偏弱,上海、重庆等省市对民办院校的专项投入和支持成为亮点。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源条件较好与教学办公用房面积不足同时存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4000元的院校比例超过92%,个别省份30%以上院校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未达到教育部的最低合格标准。85%的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高于50%,但教师数量跟不上规模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3.专业发展能力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支撑。各地院校围绕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开设专业,60%的专业点对应地方支柱产业,这些专业点的在校生达到546万人。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成为构建企业兼职教师机制和提升兼职教师授课质量的重要举措,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等省半数院校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超过90万元,全国70%的院校兼职教师每节课报酬超过30元。46%的院校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高于30万元,反映了高等职业院校借企业之力更新实践教学设备的水平。

 各地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提升课程教学与校企合作水平,区域差异相对较小,提升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下一步重点。部分省份半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企业实习时间达到180天,二年级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比例接近20%,影响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4.服务贡献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第一类地区的技术服务与培训能力突出,横向服务到款额、纵向服务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院校比例分别为29%22%,明显高出第二、三类地区;223所院校培训服务到款额超过100万元,占全国超100万元院校总数的51%

 地市级院校注重为当地政府提供服务,发挥地方智力与技术支持作用,261所院校的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高于20万元,占比70%,高于院校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正在成为一大亮点。

 毕业生直接就业率高,近九成院校直接就业率超过80%。东部地区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中西部地区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色。

三、主要问题

1.部分院校办学条件不达标。部分学校在校生数低于2000人设置标准,生师比超过18:1的院校近800多所。

2.财政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要求,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但是各地都有一批院校存在差距,地级市政府举办院校和国有企业举办院校尤为严重,一些地级市政府举办的院校年生均财政投入低于4000元,一些国有企业举办的院校低于2000元。

3.部分院校专业建设能力较弱。部分专业点的专任教师数不到2人,还有一部分专业点无专任教师,专业课程设置或缺乏标准、或有标准而不执行,顶岗实习管理不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不大。

4.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偏弱。部分学校连续三年基本没有纵向科研到款额,部分省份一半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没有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连续三年没有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四、有关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改善薄弱院校办学条件,足额配置专任教师,提高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每一所院校都要达到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

2.开展对地方政府落实生均拨款制度的专项督查,监测财政资金落实及使用,重点解决地市级政府投入不足问题,全面实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12000元。

3.加大对民办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举办方经费投入的督查,确保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

4.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和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将产业先进元素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形成技术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相辅相成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5.提升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构建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将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作为高水平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


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院校教师指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教师以及职业教育教研机构教研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指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

第二章 内容和形式

 第五条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专业课教师应先到企业实践不少于8周后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每年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至少1周。

 第六条  教师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第七条  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员工培训、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鼓励探索教师企业实践的多种实现形式。

 第八条  教师企业实践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院校要会同企业结合教师专业水平制订企业实践方案,根据教师教学实践和教研科研需要,确定教师企业实践的重点内容,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要将组织教师企业实践与学生实习有机结合、有效对接,安排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实践,同时协助企业管理、指导学生实习。企业实践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把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第三章 组织与管理

 第九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牵头制订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遴选条件及淘汰机制,将企业实践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省级培训规划,对全省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发展改革、税务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措施。

 第十条  各设区市要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列为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的重要内容,组织教育、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实施细则,建立区域内行业组织、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沟通、磋商、联动机制,管理和组织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工作。

 第十一条  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积极引导支持行业内企业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对行业内企业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进行协调、指导与监督。

 第十二条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接收教师实践的主体作用,积极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的企业,应将其列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职责,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并与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按照“对口”原则提供技术性岗位(工种),解决教师企业实践必需的办公、生活条件,明确管理责任人和指导人员(师傅),实施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

 第十三条  职业院校应当保障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的权利,要做好本校教师企业实践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和考核登记等工作,并提供经费保障。除组织教师参加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安排的教师企业实践外,职业院校还应自主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第十四条  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企业职工教育与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与推广等工作,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生产、管理、安全、保密、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等办法,必要时双方应签订相关协议。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  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各方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捐资赞助等方式支持教师企业实践。

 第十六条  教师企业实践所需的设施、设备、工具和劳保用品等,由接收企业按在岗职工岗位标准配置。企业因接收教师实践所实际发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办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十七条  鼓励支持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规模以上企业在接收教师企业实践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第十八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遴选一批在行业中代表性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工培训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联系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引导职业院校整合校内外企业资源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体系。

 第十九条  经学校批准到企业实践并经考核合格的教师,实践期间按学校标准核定教学工作量,按每天8学时计培训学时,享受学校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费、差旅费及相关费用按有关规定支付。对教师企业实践中承担职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产生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用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应根据实际需要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所需费用由学校支付。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条  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情况纳入对办学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的督导考核内容,并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定期对所辖企业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第二十二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把教师企业实践学时(学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参加实践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职业院校要会同企业对教师企业实践情况进行考核,将教师企业实践及实践后发挥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双师型”教师认定等的重要指标。

 第二十四条  教师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企业实践或参加企业实践期间违反有关纪律规定的,所在学校应督促其改正,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有违法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教师到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境外企业等其他单位或机构实践,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事项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职教】

1.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批赛项举行。1222-29日,2018年度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批赛项“平面设计技术(中职组)”、“平面设计技术(高职组)”、“计算机网络应用(高职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职组)”和“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高职组)”等5个赛项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赛点举行。全省中职组、高职组共有86支代表队参赛,其中领队、教练,参赛选手近500人,其中参赛选手237人。

 比赛过程中,选手遵守比赛制度,裁判评分严谨,赛项运行正常。参赛选手表示,参加本次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比赛更加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指导老师表示,通过指导比赛,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对今后的教学提升将有很大的帮助。赛项裁判长对选手们高超的技能水平表示惊喜,对这场难得的技能盛会倍感喜悦,更对学校的赛事保障、热情组织表示肯定。作为东道主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方表示,比赛顺利进行和选手能够发挥出技艺水平,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就是对承办校最大的回报。

 据悉,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福建省教育厅等八个部门联合举办的福建省职业教育界的盛会。

2. 海峡两岸首个“两岸一家亲论坛”在闽举行。1227日上午,两岸一家亲论坛——十九大精神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机遇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在致辞中表示,在十九大召开的背景下,举行海峡两岸首个“两岸一家亲论坛”,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论坛,搭建一个长期的、机制化的平台,来专门学习、研究、讨论、宣传、教育、实践习近平对台工作新思想。希望借助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两岸团体和个人,有志之士共同参与,大家团结在习近平对台工作新思想的旗帜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论坛期间举行了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台湾青年新闻媒体人(漳州)实创基地揭牌仪式。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评论新闻社、台声杂志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共建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一家亲研究院。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十九大精神与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十九大国家发展蓝图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新时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新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与会人员还将前往东山开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调研。

3.省教育厅千万元资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近年来,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突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在全省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鼓励扶持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助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省教育厅专门设立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扶持奖补资金1476万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进行扶持奖补。在高校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材料审核和公示的基础上,最终从全省各高校申报的53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中确定资助项目398个,其中有141个项目获得5万元资助,有257个项目获得3万元资助。

 奖补资金主要用于优秀项目的辅导和孵化培育,帮助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和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促进项目孵化落地。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要按照《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与资助项目负责人签订使用管理责任书,加强跟踪管理,监督检查,确保奖补资金规范使用,落实到位。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