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建设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切实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美”教学工作坊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第四次课程教研集备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全体课程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大家齐聚一堂,共同为课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本次教研活动聚焦于课程专题四《把握创业机会》的深度研讨与教学创新,特别围绕资源开发与融资决策展开探索,旨在通过案例众创、模拟授课等多元形式,推动教学策略的实战化转型,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伊始,曾应文老师以“资源整合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系统性地拆解了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核心逻辑。他深入剖析了创业过程中资源获取、整合与利用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认知-分析-决策”三级能力培养路径,重点突破了资源识别偏差矫正、融资风险评估等教学难点。在课程设计中,曾老师巧妙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资源协同案例,通过对比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资源获取模式,构建了“需求导向型创业机会图谱”,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场景,曾老师设计了校园文创产品开发的沙盘推演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创业环境中体验资源整合与决策的全过程,强化了理论教学的场景适配性。
随后,曾应文老师就《创业资源的类型》这一重要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无生片段教学展示。他采用“场景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5G技术商用化、宠物智能设备研发等前沿领域为切入点,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商业路演。通过拆解华为鸿蒙生态资源布局、小米产业链协同等典型案例,曾老师直观呈现了技术资本与社会资源的互动机制,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创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创新性地设置了“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创业沙盘”,要求教师分组设计校园创业项目的资源优化方案。这种角色互换的教研方式不仅激发了教师们的创新思维,还使理论讲授与实战训练形成了紧密的闭环,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此次课程教研集备活动成效显著,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通过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教师们对教材内容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方法,精准把握了教学重难点。这不仅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更为全体教师携手打造精彩纷呈、富有成效的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将继续秉承创新、协作、共享的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径,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贡献力量。
编辑:薛靖 审核:马锦辉 复核:黄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