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4-2025-2《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集备教研活动(一)

发布时间:2025-02-1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团队协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214日组织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首次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以“认识创新创业”第一讲教学设计为核心,围绕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法及实践路径展开研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集备活动,为高质量开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研活动开始,首先薛靖老师就本学期教研室工作做了总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集体备课时间和要求做了简要的说明。接着第一模块集备负责人吴建新老师主讲,主讲教师围绕第一讲《认识创新创业》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路进行专题汇报。

首先以学定教,构建多维课堂,从“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出发,提出通过第一讲帮助学生厘清创新创业本质内涵,破除“创业即开公司”的认知误区,重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案例,并融入思政元素。主备老师建议采用“问题链教学法”,以“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创新创业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等核心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从国家战略、产业变革、个人成长三个维度展开思考。

其次打破传统教材章节限制,重构为三大模块:认知篇:通过“从马车到高铁”的科技变革案例,解析创新的层次性(渐进式创新、颠覆式创新);价值篇:结合“中国芯片突围”“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创业”等案例,探讨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行动篇:以“校园生活痛点解决方案设计”为任务,引导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体验创新思维。教研室充分肯定模块化设计,并补充“创新失败案例库”建设建议,强化学生的风险意识与抗挫能力培养。

再次教学方法与资源整合针对“05后”学生特点,研讨提出“三结合”策略: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慕课资源开展课前自学,课堂聚焦深度讨论;理论+实践结合:引入“创新画布”“商业模式九宫格”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性;教学+竞赛结合:将“互联网+”“挑战杯”赛事案例融入教学,形成“以赛促学”闭环。

最后教研室主任薛靖老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潜能。活动采取“主讲汇报+集体研讨”模式,通过案例分享、互动问答、模拟教学等形式,充分激发教师团队的智慧碰撞,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教学方案。教研室将以集备活动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社会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编辑:薛靖    审核:马锦辉    复核:黄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