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与闽台文创产业协同发展,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两岸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7月30日至7月31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石厝卫士”闽台融合实践队走进福州平潭岛,开启以“实地调研石砌体建筑、深化台胞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之旅。团队聚焦两岸融合发展成果,走访台胞创业的文创店铺、特色民宿及两岸交流中心,深入探寻两岸青年合作模式与文创产业发展脉络,结合专业所学,以青春视角解码藏于两岸融合“活化石”中的文化密码,探寻实践路径。
踏勘石厝肌理 探寻两岸共通建筑基因
在平潭海岸线上,斑驳的石厝正重新焕发生机。作为承载两岸共同文化记忆与海岛先民智慧的传统建筑,其在科学加固、业态创新及政策扶持下,经两岸创业者共同努力,已由闲置老宅转变为文化商业新载体,为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了范例。
为传承石厝文化,实践队首站来到平潭北港村百年石厝群落。队员们手持卷尺与记录本,仔细勘察石厝外立面构造与内部梁架结构,详细访谈当地村民与经营者,了解石厝加固后商业化使用的规范要求、政府补贴政策,并认真记录石墙厚度、砌筑工艺与抗风设计等细节。
据村民介绍,中国台湾地区也有众多相似的石砌体建筑,正是这种共通的文化根脉,吸引了大批台湾青年来到平潭,为石厝传承贡献力量。通过与民宿经营者的深入交流,队员们梳理了平潭石厝在防潮、抗震等方面的加固修复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撰写《平潭石厝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议》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图1 团队在北港村观察分析石厝结构情况
对话台胞创业者 共探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如今,经系统修缮的石厝群已成为平潭较具辨识度的建筑景观,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北港村“石头会唱歌”民宿,台胞创业者林女士翻出两岸石厝的对比照片并向队员们介绍相关情况,“台湾苗栗的石屋也是用当地石材砌筑,看到平潭的石厝,就像回到了家乡。”
实践队重点走访12家台胞经营的石厝文创店、特色餐饮店与小吃摊,了解其经营中融合两岸文化资源的创新实践,记录商户提及的创业补贴、文化IP培育等政策落地情况,聆听台胞依托石厝在乡村创业的故事。这些创业经历,体现了两岸文化的互融。
图2 团队成员与文创店商家沟通交流
践行融合新篇 推动两岸文化互惠共生
文创工坊内,贝壳拼贴的平潭海景图与台湾阿里山风光图并列陈列,别具一格的创意设计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店员介绍:“通过融合台湾玻璃工艺与平潭贝壳资源开发的石厝主题摆件较受欢迎。”在店员的讲解演示后,队员们动手参与文创设计,亲手制作“两岸同心”主题挂件。
图3团队参与手作实践
两天的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与台胞创业者开展深入交流,详细探寻他们选择扎根乡村的契机、当地政策支持的具体措施以及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创新思路。石厝的斑驳墙面,记录着两岸文化交融共生的历程;台胞们的创业故事,生动展现出跨越海峡的深厚情谊。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 “石厝卫士” 闽台融合实践品牌建设,推动实践中形成的石厝保护建议、文创合作模式等成果与课程教学、地方发展需求深度对接,搭建闽台青年文化交流、创业协作的长效平台。
图4 团队考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