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青年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2025年7月11日-14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实践团赴闽西龙岩长汀、上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立足青年视角,通过瞻仰革命文物、聆听党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在红色沃土中汲取革命精神养分,感悟伟大时代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春担当。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首站来到瞿秋白纪念馆——这位 1899 年生于常州的革命烈士的就义地。瞿秋白 36 载人生从书生成长为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留下 500 多万字著作,以笔为刃追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将“共产主义人间化”理想熔铸血脉。随后,实践队走进杨成武将军广场,瞻仰雕像时心潮澎湃。在纪念馆了解到,他土地革命时投身反“围剿”,长征中勇当先锋,抗战时指挥诸多经典战役,麾下诞生 “狼牙山五壮士”等传奇事迹。之后,实践团前往傅连暲将军故居与福音医院,这里见证了这位红色医生的革命历程。傅连暲医术精湛,革命年代以医为战,创办医院救治伤员,为红军医疗卫生事业奠基,最后,实践团来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2 年 3 月 18 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成立省苏维埃政府,队员们置身其中似闻历史回响。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坚定了继承发扬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1:实践团师生在瞿秋白纪念馆瞻仰瞿秋白同志的雕像
图2:实践团师生了解杨成武将军的功绩
图3:实践团师生聆听傅连暲将军的故事
图4:实践团在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参观学习
探访客家村落,体悟红色根脉
丁屋岭,像一枚被时光精心收藏的古老印记,静卧于武夷山南麓海拔近 700 米的山巅之上,是客家先民迁徙闽西后扎根繁衍的鲜活样本。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故事:夯土垒砌的老屋依山势层层铺展,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在村落间蜿蜒曲折,丁家祠堂的选址藏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家族传承的坚守。
在斑驳的树影与幽深的巷道间,红色印记同样清晰可辨:为方便红军在山地行军作战,毛泽东同志亲自参与将尖顶斗笠改良为圆顶斗笠,这顶看似普通的斗笠,既是适应战场的实用装备,更凝结着领袖对基层实际需求的深切关切;革命战争年代,丁屋村 74 位客家儿女从这片土地出发,在闽西的崇山峻岭间穿梭,默默传递情报、支援前线,用热血书写忠诚。漫步古村,实践队深切体悟到客家先民将生存智慧与革命信念熔铸一体的力量,这股力量激励着我们学习客家人的务实坚韧,永远铭记那份沉甸甸的红色担当。
图7:实践团师生聆听丁屋岭寨子三次搬迁的故事
图8:实践团师生在丁屋岭合影
踏访古田圣地,赓续红色血脉
步入古田会议旧址,斑驳的桌椅、墙上的马克思画像瞬间将队员们带回1929年那个寒冬。展柜内陈列的会议决议手稿、当年使用的油灯等文物,生动再现了这场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的重要会议。墙上保存完好的标语、室内炭火盆留下的印记等细节,无不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岁月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坚定信念。在毛泽东纪念园,队员们一步一步地丈量着151级台阶,每一步都仿佛在丈量革命岁月的厚重。站在毛泽东雕像前鞠躬时,山风掠过林海,仿佛先烈的嘱托在耳畔回响。站在伟人雕像下远眺,连绵青山仿佛在诉说着永恒的红色记忆。
图9:实践团师生在古田会议旧址内学习古田会议精神
图10:实践团师生在古田会议旧址前合影
实践队在古田会议纪念馆,深入了解古田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了解到古田会议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精神。实践团成员们表示会继续传承古田会议精神,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图11:实践团师生向毛泽东雕像鞠躬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