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2025年7月11日-14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红色·初心”乡村振兴促进团实践队赴龙岩市长汀、上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根基
走进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瞿秋白纪念园、杨成武将军纪念馆等,通过文物、展板和讲解员讲述,实践队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站在革命先烈瞿秋白同志关押处的小庭院,可看见一颗苍劲的石榴树,讲解员告诉队员们这是一棵只开花不结果的石榴树,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对瞿秋白同志的劝降“无果”;据了解,瞿秋白同志在牺牲前曾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坐着受刑而不能跪着,二是子弹不能打头部。实践队员们纷纷被革命先烈的精神伟力所折服,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发展、民族复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杨成武将军纪念园,师生们通过珍贵史料深入了解这位抗日名将在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的卓越贡献,切身感受革命先辈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一代伟人廉洁自律故事专栏前,师生党员们听取“毛泽东退回鸡蛋”“周恩来不吃夜宵”“刘少奇吃包包饭”“张鼎丞带头打草鞋”等故事,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学习传承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心系人民、勤俭朴素、实事求是、以上率下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风范,进一步深刻领悟“俭以养德、廉以修身”的深刻内涵,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图1:实践团参观瞿秋白同志关押处的小庭院
图2:实践团参观杨成武将军纪念馆内抗日战争场面
图3:实践团参观学习一代伟人廉洁自律故事
立体种养协同,赋能乡村兴旺
河田鸡是“世界五大名鸡”之一,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田鸡养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实践队来到了长汀县河田镇芦竹村兰秀家庭农场。河田镇兰秀养鸡场负责人拿出一本相册,里面装着承包荒山时的照片。她说:“当时红秃秃的山上,草都没几根。山上地表温度最高超过70℃,那真是鸡蛋都能晒熟的‘火焰山’。”
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严重的稀土矿废弃场。2006年,鸡场创办人蓝晓红承包村里的500亩荒山,开始了“种树+养鸡”的绿色生态鸡场建设事业。此后的日子在“种树—养鸡—卖鸡苗—种树”中循环往复,蓝晓红在销售鸡苗过程中,每到一地都要带回不少树苗。多年来,她种下桂花、油茶、毛竹、红豆杉等苗木1万余株,终于将这里变成了绿树成荫、鸡鸟争鸣的美丽绿洲。水土生态的改善也为河田鸡的养殖提供了天然场所。鸡奔走绿林山间,食百草飞虫,饮山泉溪水,成为了营养丰富、口感紧实的世界名鸡。而鸡的鸡粪又为林子提供了养料,俨然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河田鸡也成当地“招财宝”。作为长汀县最大的生态河田鸡种苗供应基地,兰秀养鸡场年可供鸡苗200万羽、年出栏肉鸡10万羽,年均产值1200万元,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蓝晓红的脚步至今不曾停歇。近几年,依托这份生态优势,兰秀推行不添加抗生素的“无抗养殖”,迈上了更高端的养殖之路——茂盛草木间悠然觅食的河田鸡,正是兰秀与芦竹村村民从贫困走向富饶的鲜活见证。秉持“致富不忘乡亲”的信念,蓝晓红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养殖经验和技术倾囊分享给当地养殖户,不仅带动200余户家庭就地就近就业致富,更培育出不少当地有名的养鸡大户,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了持续动能。
图5:实践团师生在兰秀河田鸡场近距离观摩生态鸡舍
图6:兰秀河田养鸡场的饲养情况
图7:实践团师生在兰秀河田鸡场合影
参观完鸡场,实践队指导老师指出,青年学生要学习鸡场筚路蓝缕、立足实际、敢闯敢干、滴水穿石的创业精神,积极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的长汀智慧。
扎根基层燃青春,实干滋养振兴热土
实践期间,实践团有幸迎来了一位以实干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校友——郑永琪。作为福建省2024届选调生,他于2024年7月主动投身基层,来到连城县朋口镇朋城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这片兼具地理优势与产业活力的土地,正需要年轻力量的注入:这里是205国道与319国道交汇处,毗邻冠豸山南动车站,兰花产业形成“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家具产业凭借丰富林竹资源聚集成群,还有多家名优企业带动就业与税收。
到任以来,郑永琪迅速扎根这片热土,以“让朋城村村民满意”为目标,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他不仅协助强化村党组织建设,通过“三会一课”等活动凝聚发展合力;更聚焦民生实事,开展医社保缴纳、禁毒反诈等政策宣传6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走访慰问老人与困难群众,用贴心服务温暖全村1000余人。在推动发展上,他深入田间地头,全程参与征迁工作,以专业知识超额完成耕地恢复任务,为朋城村的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
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选调生,郑永琪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他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国家大局,用青春汗水浇灌基层沃土,正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一线、服务三农的生动写照。
图8:郑永琪同志为实践团分享个人成长经验
上洋蝶变兴实业,携手合作助振兴
在上杭县古田镇上洋村村委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当地村干部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村庄的发展概况。上洋村坐落于泮洋乡最南端,距离乡政府 21 公里,曾因山高路远的地理条件制约,长期面临产业基础薄弱的发展困境。
转机始于 2020 年,村党支部敏锐抓住古田县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试点机遇,牵头成立尚洋农业专业合作社,蹚出一条支部有为、党员支持、群众拥护、集体增收、农村发展的共赢之路。合作社创新采用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 的联动模式,紧扣 “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布局,系统整合村内分散的农产品资源,实现从生产标准制定、集中收购到统一销售的全链条规范化运作。通过主动对接商超等终端市场,成功打通农产品外销通道,重点培育以佛手瓜、猕猴桃为核心的高山蔬果特色产业。上洋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建引领产业兴旺”模式使得村集体经济产业高质量、高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泮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上洋村还着力深挖本土文化底蕴,对村内古厝实施保护性开发。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古民居,如今已蜕变为集民宿运营、文化体验、农耕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经济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座谈会上,实践团与当地村委会围绕红旅项目建设展开深入交流,精准完成需求对接,并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为后续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9:实践团与古田镇上洋村村委会开展座谈会
乡村振兴,青年当先。“红色・初心” 乡村振兴促进团实践队借由 “行走的大思政课” 体察国情民意,以亲身体验、实地感知,见证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与丰硕成就,更加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队员们纷纷表表示,将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积极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