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建筑工程系与道路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下称“实践团队”)赴宁德开展“三下乡”活动,活动内容聚焦院系招生宣传、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学习廖俊波精神、实地体验廉政文化、青春扶贫等方面。本次活动得到了宁德有关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实践过程中,队员积极参与,吃苦耐劳,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招生宣传篇
为配合我院做好2017年招生宣传工作,8月10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宁德一中开展团学交流、学校宣传活动。两系师生与与宁德一中学子面对面,畅谈了大学生活点滴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首先,宁德一中团委老师代表宁德一中的全体师生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老师表示,实践团队来到宁德一中与宁德一中学子面对面座谈,机会实属难得,希望宁德一中学子能够有所收获。随后,实践团队向同学们发放了招生宣传手册,并通过视频、照片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福州城市建设的概况、我校的文化建设情况和两系相关专业基本情况。接着,实践团队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校团委学生会举办的有关活动,为宁德一中的同学们展示了我校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此外,实践团队的老师向宁德一中的同学们介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流程和应考方法。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队与宁德一中篮球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友谊赛。
8月11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宁德职业中专开展招生宣传,实践团队从学院概况、专业设置、就业形势、招生政策等方面向宁德职业中专的同学们进行介绍,并就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
在此次的招生宣传活动中,实践团队为宁德一中和宁德职业中专的同学们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志愿指导,紧紧抓住我校行业优势,采取以我校办学特色吸引考生,以周到的咨询服务感动考生的宣传策略,全力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
参观学习篇
寻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足迹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8月11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宁德市北岸公园长江支队纪念园共同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英雄壮举。长江支队宁德纪念园座落于宁德城区中心,纪念园主要建筑由亭、壁、画、石、字组成。实践团队带队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长江支队的辉煌历史,以生动的故事告诉队员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和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责任。实践团队还参观了纪念园——八角亭是长江支队这面鲜红旗帜的总体象征;三幅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长江支队健儿们,积极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几块取自太行、太岳、太姥山区,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三太”景观石,充分体现了太行、太岳优秀儿女来到太姥山下,团结各方力量,带领闽东人民奋力拼搏,战天斗地,共同普写闽东新的辉煌的决心与毅力;领导题词题字,集中抒发了党和人民对长江支队历史功绩的评价与肯定。
随后,实践团队一行来到宁德艺术馆,参观了“‘翰墨融情颂军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名家书法作品展”。展厅内作品端庄大气,风格各异,水准之高,实践团队成员无不驻足欣赏。
继承闽东苏区光荣的革命传统
8月12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来到福安柏柱洋闽东苏区纪念馆。福安柏柱洋,是闽东最负盛名的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地,有“闽东延安”之美誉。闽东革命历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在土地革命时期,闽东是独立开创的全国八大苏区之一,是党在南方开辟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展馆以“五百里红色苏区”的创立和建设为主线,突出了叶飞、曾志、马立峰等革命家在斗面战斗、生活的史迹,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志士为谋取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随后,实践团队一行深入红军村,参观闽东苏区红色遗迹,重走红军路,回顾红军艰苦卓绝的历程,重温入党誓词。
追寻历代圣贤的廉洁风骨
8月11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来到宁德蕉城区霍童古镇,参观了汪大润廉政文化展览馆和黄鞠廉政教育基地。“汪侯廉政垂典范,古迹纪功传千秋”霍童古镇的功德坊门坊是为了纪念清朝康熙年间的宁德知县汪大润而特别修建。在汪大润廉政文化展馆,实践团队被这位河南籍知县廉洁公正的工作作风所感动。
8月13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深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廉政教育基地——福安市溪潭镇廉村,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实践团队在明月祠、古官道、一门五进士宅邸等廉洁教育示范基地,认真了解廉村、廉水、廉岭“三廉”之名的由来以及发生在廉村的生动的廉洁故事。廉村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廉政文化的缩影,它反映了古人对于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社会风尚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以“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为代表的古代优秀“仕者”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恪守道德、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优良为政操守,诠释了传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青春扶贫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依托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关注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8月12日下午,道路工程系实践团队一行8人经过三个小时车程抵达福安市潭头镇渔溪洋村。渔溪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潭头镇北部2.2公里,潭太公路穿村而过,是省级明星村和科技示范村。据了解,渔溪洋村是潭头镇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庄。2017年7月31日,受“海棠”、“纳沙”双台风影响,福安市普降特大暴雨,导致渔溪洋村农田和房屋被淹,大桥被洪水冲毁,受灾相当严重。目前,渔溪洋村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和修复工作。
道路工程系实践团队来到15级监理1班赵同学家中走访。赵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勤奋踏实,努力好学,在第一学年就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赵同学家中父母年迈且收入来源单一,他们仅靠采茶务农维持生计,以微薄的收入供养他和他在福建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姐姐读大学。村子只有一条出村的主干道,每当洪水季节来临,道路就会被冲毁,他们要走好几小时的路才能出村。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因此,赵同学从小立志要好好读书,为村里修桥修路,方便村民出行。在了解过赵同学的实际情况后,道路工程系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肯定了赵同学的在校的优异表现,并鼓励赵同学再接再厉,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道路工程系实践团队的成员也向赵同学的父母介绍了赵同学所学专业和就业趋势,介绍了我校开展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就我校的扶贫政策进行详细解释,让他们有信心与学校一道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最后,实践团队代表送上慰问品。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渔溪洋村民风淳朴,村风文明,崇俭向善。在交流中,赵同学家中虽然贫困,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他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畅谈自己的规划与理想,他指着不远处被洪水冲毁的出村路说:“这条路和这座桥就是前段时间被洪水冲毁的,以前爸妈将采摘好的茶叶拿去镇上卖只要走一个小时,而现在需要三个小时。我希望早点学成归来为家乡修路修桥”,他认为现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来说非常有用,他希望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为村里出力,他希望能够为村里多修几条安全坚固的出村路。随行老师鼓励赵同学要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为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此次“青春扶贫”贵在深入当地,了解实际情况,扶贫力求精准,只有“实际”与“精准”并行“脱贫攻坚”才能获得成效。下一阶段,道路工程系实践团队将着力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拓宽“三下乡”活动的生命线,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紧扣时代热点,注重社会体验,强化责任意识。实践团队不畏艰辛,身体力行,取得了良好成效。“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我们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