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cheng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icheng2016

博文

文章是改出来的——记一篇文章的发表历程 精选

已有 16945 次阅读 2019-3-3 20:4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是改出来的——记一篇文章的发表历程

2019.2.14日投稿,2019.2.21日接收,2019.2.25日发表,若只看这些时间点,这是我从投稿到接收用时最短的一篇文章。而且期刊还可以,Remote SensingIF20173.406,中科院二区。但是要将所有时间都算上,将前前后后多次投稿的经历都考虑进来,文章并不是像上面日期表征的顺利。 

2018年年初,有个本科生找到我,想跟着我做研究,争取能发表一篇文章,有助于保研加分。学生的热情,我给予了欢迎。结合学生自己的基础,我和学生讨论确定下了一个较为传统、创新性并不好的选题。因为我考虑到本科生还是学习为主,做研究的话,让他们先模仿已有的文章,这样可以快速熟悉整个做研究的过程。若一开始就强求创新的话,要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个挑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很有挑战。

 学生很勤快,克服中间一些小的技术问题,几个月很快做出来初步的结果。我们共同对结果进行不断完善,比如反复核实计算过程、细节等。同时也督促学生,此时可以一边继续完善我们的研究,一边着手写文章,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找到我们研究的与众不同、进步的地方(其实这个本应该在选题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学生文章写出来,我们一起反复修改多遍,同时我也找几个朋友帮我看了看,提了一些建议。 

投入了很多精力,还是希望能发一个好一点的期刊。根据我们学校的分区,我们选择了学校分区为3区的中文期刊。初审很快通过,交了300块钱的审稿费,就送了外审。大概半个多月,外审意见就回来了。一个审稿人是修改后再审,一个审稿人让改投他刊,编辑就给拒了。搞不懂审稿人为啥给了改投他刊,因为看审稿意见不是很负面。我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并写了修改说明。通过邮件发给执行主编,征求是否可以再次投稿。主编看我们改的很认真,直接给我打了电话,聊了半个小时,总结起来就是:他不认同我们文章的理念((o)…);而且原则上拒了的稿件三个月以内不允许重投。只能换个期刊了。 

换了一个我们学校4区的中文期刊(投稿的时候是5区,后来新版分区改成4区。其实期刊不差,和上面3区期刊一个档次,是我们学校分区有倾向)。初审1个月,然后执行主编直接给拒了,不送外审。说是(1)创新性不够,(2)同时看到我们上次的投稿记录,外审被拒,就不给送外审了。这个时候我真正意识到,选题不好,后面投稿太痛苦了。我有点打退堂鼓了,我给学生说:你找个差不多的期刊,跟我说一下,就投了吧!学生大概用了2周时间,投了一个档次更低一点的期刊。初审好像也有一个月,没给送外审,又给拒了。要知道我曾经给这个期刊审过稿子,文章一般。然后我也看到发出来的文章,也不怎么样啊。中文期刊的初审标准我真是摸不透。 

中文不成,我来转战英文(再换更低档次的中文期刊,就没意义了),我自己动手用英文重写。文章进一步充实,增补数据,重新绘制所有图表,按照英文的套路来写。写好初稿,差不多就到了11月底了。考虑了下,12.31以前接收的文章,明年评职称才能用。我就差不多改了改,12月初就投稿了,选择了一个Open Access的期刊。很快送外审,不到二十天,收到3个审稿意见,因为其中有一个审稿人给reject,最后编辑给了reject12.31以前接收是没有可能了,但文章还是得继续改,认真改才能有机会发表。我按照3个审稿意见,一条一条认真改,改好以后回家过年,同时用假期这段时间送出去润色了一下语言。过年回来再次投给这个期刊,编辑又给送外审,仍然送给原来的审稿人审稿(一审有一个小修,就没有再送)。两个审稿人都非常认可我们的修改,一个审稿人直接给接收,另一个审稿人给小修,文章很快就接收了。 

文章改了很多遍,每一次修改都有收获,越改越好,所以最后接收发表也在情理之中。但我觉得有遗憾的是,文章的创新仍然不明显,只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工作做的比较认真。通过这篇文章我总结如下:

1)选题很关键。我们一开始选题没有选好,导致后面的投稿过程很折腾;

2)文章是改出来的。即使文章创新性一般,但只要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也是很有机会发表的。要知道每天发表这么多文章,怎么可能每一篇都有创新;

3)有些中文期刊可能比SCI都难发。即使中文文章接收了,一般都会在编辑部压稿好久才会发表;而SCI文章,一般只要接收,基本上一周之内都会Online。中英文期刊各方面的差异值得认真思考。 

最后,这篇文章公开了审稿意见和文章的早期投稿版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审稿过程,对比早期版本和最后发表版本的差异。于我而言,是第一次选择公开审稿过程。

文章链接:https://www.mdpi.com/2072-4292/11/4/468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165425.html

上一篇:我与本科生的浪漫约会
下一篇:SCI并不难——中规中矩的文章也能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
收藏 IP: 218.199.141.*| 热度|

20 虞左俊 木士春 吴斌 靖常峰 李帮建 段书林 王茂清 张强 李兴旺 罗汉江 王卫 彭真明 彭振华 柏延文 李欣海 贺玖成 孙颉 农绍庄 黄仁勇 葛中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