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福建日报 2019年12月26日要闻4)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课堂搬上生产线“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6浏览次数:858

本报讯 (记者 谢婷) “干了12年车间,明年就可以拿到大专文凭了,我想想都有干劲。”24日,在福建新奇特车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南环店,31岁的汽车维修工刘玉栋高兴地告诉记者。不出企业门就可以接受学校教育,修够学分后既可以拿到大专毕业证,又能拿到职业技能证书。两年来,百余名像刘玉栋一样的在岗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断头路”被打通。

    这一切得益于省内一所高职院校探索出的产教融合新路径。2018年4月,为解决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新奇特车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我省首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新奇特学院,设“汽车营销”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个专业,针对该企业的员工进行双向培养,目前已有140余名新奇特员工被学院录取。

    “新奇特学院按照船政学院占51%、企业占49%的股比建立,与企业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课堂放在生产线上,实现产、学、教、研相结合。”新奇特学院院长林少丹介绍。

    据介绍,该学院采用开放、灵活的办学机制,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师专家库,建立编制共用、双主体考核、双主体付酬的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学生主要在企业车间和生产线上完成专业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47.26%,而理论课程和基础素质课程,则通过远程授课,教师到教学点集中授课等方式完成,目前,该学院在福州和泉州均设有教学点。学生修满135.5分准予毕业,毕业可获双证书,即“大专学历证书”+“技师等级证书”。

    “通过3年的持续集中学习、岗位实践训练指导,学员的专业能力可得到质的提升。”新奇特车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本土化”的高技能人才,而生产一线的部分员工学历较低(中专,高中等学历),综合素质跟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学院的成立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对于学校来说,在企业的大熔炉中,一批教学骨干的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也倒逼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速。“相关专业教师的教研课题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他们拿到的科研项目也逐渐增多了。这是个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局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混合所有制办学 探索恰逢其时

    本报记者 谢婷

    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快速升级,使高职院校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从外部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存在着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从内部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校企精准对接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产”与“教”、“校”与“企”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文件,探索构建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重点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有政策,有需求,有动力,新奇特学院无疑恰逢其时。在混合所有制形式下,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明确的责任,企业愿意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研项目、内部培训资源等分享给学校师生,形成真正“一体化”的办学格局。而企业的收益也显而易见,从短期发展来说,学校为他们培养了“用得上、留得住、量身打造”的人才,而从更长远来看,有了这枚校企合作的“金字招牌”,将吸引更多原本在继续深造和就业中徘徊不定的中职毕业生,企业的招工难、用工难现象可得到有效缓解。